✔ 最佳答案
颱風的形成
在熱帶海洋的海面上, 當海水受太陽照射, 氣溫逐漸升高, 而容易蒸發為溫度高, 溼度高的水氣, 散布到空氣中. 熱空氣上升以後, 四周的冷空氣便向這個空間填補, 然後, 冷空氣又因太陽照射變成熱空氣, 再度向上升高. 如此循環不已的結果, 就形成了一個 " 熱帶低氣壓 " . 低氣壓形成後, 四周的高氣壓網低氣壓流動, 便如此形成了風, 接著再與季風, 信風相遇, 產生一個猛烈的旋渦, 再加上地球的自轉, 低氣壓就形成一個熱帶風暴. 於是, 旋渦越來越深, 風越來越大, 而達到每秒17.2公尺的風速 ( 相當於8級風 )時, 終於達到了颱風的標準 ( 輕度颱風 ). 這時, 廣大的洋面繼續供給充分的水氣, 形成組織的螺旋雲帶, 颱風的威力不斷增強, 開始對地球上的動, 植物構成威脅. 所以, 颱風除了各地的俗稱以外, 還有個正式學名 " 熱帶氣旋 ", 因為它通常發生在夏天的赤道附近
颱風的結構
從高空俯瞰颱風, 可以看出它是一個大規模的空氣旋渦, 直徑大約數百公里, 有的可達一千公里以上, 雲層成螺旋狀, 以逆時鐘方向往中心匯成, 而沒有雲層的中心成圓形或橢圓形, 這就是 " 颱風眼 " , 颱風強度越強, 颱風眼越清楚
颱風眼氣壓比周圍低很多, 而且氣壓越低, 颱風強度越強. 因為氣流快速旋轉產生強大離心力, 所以颱風眼內一片寧靜, 沒有暴風雨, 夜晚甚至能見到天上的星星. 颱風強度減弱時, 颱風眼就遂漸模糊, 因此, 從颱風眼的變化可以察覺颱風強度的改變. 觀察氣象衛星雲圖或雷達觀測的降雨回波圖, 會發現颱風中的與雲呈螺旋狀中心向外發展. 當颱風接近某地時, 該地會下很大的陣雨, 那時因為該地正好位於螺旋雲代的雲層下
颱風尚在遠方時, 陣雨與陣風的發生間隔較長, 下雨的時間也較短. 等到颱風遂漸接近後, 陣雨的發生間隔會慢慢縮短, 強度也遂漸增強, 不久即成為暴風雨. 颱風中心附近是風雨最強的地方, 了解這種情形, 便能分辨颱風的動態
颱風的命名
依照世界氣象組織於198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三十一屆颱風委員會決議, 自西元2000年元月一日起, 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 除編號維持現狀外 ( 例如西元2000年第一個颱風編號為0001 ) , 颱風名稱將由現行4組92個名字全部更換, 編列為140個, 共分五組, 每組28個, 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 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所提供 ( 每個成員提供10個 ). 此名稱將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專業氣象中心 ( RSMC ) 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 至於各國 ( 或地區 ) 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稱, 則由各國 ( 或地區 )自行決定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自1947年開始由設於關島的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JTWC )統一命名, 早期命名方式全以女姓名字依英文字母排列命名, 1979年開始改以男女名字相間的順序命名, 沿用迄今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的國家, 不是慣用的人名, 而是包括動物, 植物, 星象, 地名, 人名, 神話人物, 珠寶等名詞, 且非按英文A至Z的排序, 十分複雜而不規律. 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 做了民意調查, 超過七成四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 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
圖片參考:
http://l.yimg.com/f/i/tw/ugc/rte/smiley_4.gif
以上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