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首先,當然要比篇文章你啦!
《馬說》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僕役的馬夫的手裏,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裏面,不因爲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糧食一石。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而沒有餵養。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點不能從外面表現。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都做不到,怎麽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用適合牠的方法,餵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1.千里馬有甚麼特性?
答︰千里馬能夠日行千里。
2.若千里馬落在[奴隸人之手]會怎麼樣?
答︰如果千里馬落在奴隸人之手,便能以足夠的糧食餵養牠,這樣就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
3.根據馬說的內容,到底是伯樂重要,還是千里馬重要?
答︰是伯樂比較重要。從文中的頭幾句便能見到,「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4.馬說一文,作者借千里馬的故事來表達甚麼?
答︰首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就是本文的論點。提出論點後即舉社會上「伯樂不常有」以致千里馬常遭埋沒的客觀現實,以證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接著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第二個原因--使用不當。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論點。
本文寫作意圖並不在於論證論點,而是在論證過程中突出了「食馬者」的「不知馬」,作者的真意在於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地憤慨。
以上都是本人的愚見,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