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曾的由來

2009-08-03 1:00 am
曾 這個姓氏的由來,同姓名的人,在<百家姓>中的排位和資料來源.

回答 (2)

2009-08-03 1:43 am
✔ 最佳答案
曾(Zē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姒姓,爲夏禹的後裔,以國名爲氏。相傳帝舜時,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據《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載,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後,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一個叫“鄫”的地方,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西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爲氏,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就此世時代代承襲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



2、據有關資料所載,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數民族中土家、彜、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曲烈(鄫侯)。在遠古帝舜時期,鯀的妻子因夢裏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賜禹姒姓。夏禹的第五世孫少康中興夏室後,曾把幼子曲烈封於 “鄫”地(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從此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兩千多年,直到春秋時代才被莒國所並滅。此時,懷著亡國之痛的鄫國太子巫,出奔于鄰近的魯國爲官,其後裔以原國名“鄫”爲氏,後去掉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爲曾氏。曲烈(鄫侯)也就成爲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曾姓最初發源於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一帶。先秦時期,逃至魯國的曾姓後代在魯爲官,並且就此繁衍生息下來,同時向四周地區播遷,使曾姓族人遍佈于山東、河北等地。秦漢期間,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稱,被封建統治者尊爲“宗聖”,從而聲名顯赫,家族昌盛。曾參長子曾元八世孫曾樂,曾爲西漢山陰縣都鄉侯,曾樂之子渙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孫頊家望於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是爲扶風房,其二子玉、昌分別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縣)、青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曾寶之孫曾據,因避西漢末年王莽之亂,率宗族千餘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縣(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陽鄉,是爲吉陽房。曾據有二子:闡與王易。曾闡的五世孫曾丞有三子:珪、舊、略。略居撫州南豐(今江西省廣昌縣東),爲撫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臨川市西)房。曾闡的十世孫曾震忽避亂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廣東省韶關市南),爲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贛州市),其十一世孫曾通則徙居交州(今廣東省廣州)。至此,曾姓族人在漢末以前,由於累官或戰亂等原因,不斷遷移,已分別進入了山東、河北、湖南、陝西、江西、廣東等省。人口衆多,家族興旺,形成了幾個較大的郡望。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連年戰亂頻仍,社會始終處於動蕩之中,加之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所以曾姓在此期間也大量進入南方諸省,其一支徙居於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尚有幾支分別遷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吳郡(治今江蘇省蘇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南陽(今屬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陽(今屬湖北省)等地。從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佈全國,名人不斷湧現,家族勢力日漸壯大的局面,逐漸成爲我國著名的大姓之一。盛唐時期,社會安定,宗族發展速度加快,擴張、播遷亦爲時尚。唐末,曾姓有入遷福建者。至宋末,由於戰亂,外族入侵,曾姓又幾度遷移。元明清時期,曾姓已播遷於各地,且有遠播臺灣與海外各地者。當今曾姓在我國人口衆多,尤以四川、湖南、廣東、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曾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臺灣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衆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九。
2009-08-03 10:08 pm
 




 1、出自姒姓,爲夏禹的後裔,以國名爲氏。相傳帝舜時,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據《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載,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後,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一個叫“鄫”的地方,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西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爲氏,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就此世時代代承襲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



































參考: 個人意見


收錄日期: 2021-04-21 17:49: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802000051KK0124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