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馬頭的歷史(20分!!!)

2009-07-27 9:05 pm
我想要天星馬頭的歷史(20分!!!)
唔該

回答 (3)

2009-07-27 10:42 pm
中環天星碼頭是指由天星小輪經營,位於香港中環的渡輪碼頭。碼頭提供來往尖沙咀天星碼頭及紅磡碼頭的渡輪服務,是中環碼頭的一部份。中環天星碼頭是約定俗成的叫法,現時提供該服務的碼頭為中環7號碼頭(由天星尖沙咀航線使用)及中環8號碼頭(由天星紅磡航線使用西岸泊位)。而原本提供該服務的碼頭則為已拆卸的愛丁堡廣場碼頭。



歷代碼頭史
天星碼頭之起源

[編輯] 第一代中環天星碼頭(1890年-1912年)
1890年,天星小輪開始提供客輪服務,並於干諾道中與雪廠街交界興建一個碼頭。碼頭只是以禾稈草搭建而成,設計相當簡陋。


[編輯] 第二代中環天星碼頭(1912年-1958年)
由於受到1910年代的填海影響,碼頭於1912年遷移至現時怡和大廈附近一帶。碼頭採用了維多利亞式建築。


前景(圖片下方)為2006年已拆卸的第三代中環天星碼頭,圖中央的高樓為曙暮光下的國際金融中心二期
[編輯] 第三代中環天星碼頭(1958年-2006年)
主條目:愛丁堡廣場碼頭
隨着1950年代的填海工程,碼頭於1958年再搬至愛丁堡廣場。

第三代中環天星碼頭,正式名稱為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設計以簡樸實用為主。碼頭上設有一個由比利時王子送贈給怡和洋行,再由怡和洋行轉贈給天星的大鐘。它是香港最後一個機械鐘樓[1]。大鐘每15分鐘報時一次,是香港所餘無幾的舊式鐘樓之一。碼頭及鐘樓已沿用49年,為中環的著名地標之一。

受到2003年開始的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影響,碼頭於2006年11月12日作第三度搬遷至現址,並成為中環碼頭的組成部份,被編到位於民光街與民耀街交界的7號及8號碼頭。據土木工程拓展署發表的消息,愛丁堡廣場碼頭、鐘樓、皇后碼頭及大會堂碼頭的位置將會夷平作道路和商廈用途,並於11月新碼頭啟用後清拆。


[編輯] 第四代中環天星碼頭(2006年-)
第四代天星碼頭建築模仿第二代碼頭,使用維多利亞式建築。

建築分為中央大樓及碼頭兩個部分:中央大樓頂部擺放有全新從荷蘭購入的電子仿古鐘樓,上層則設有展出天星小輪有關物品的展覽廳,並設有多間商舖,地面樓層則是公眾休憩用地;八號碼頭頂層是公眾觀景樓層,現已開放,可供人隔着落地玻璃欣賞維多利亞港景色,七號碼頭頂層則設特色餐廳。其頂部安裝了玻璃天窗,使陽光直接進入室內。新碼頭在建築設計上的評價好壞參半。


[編輯] 交通地位
歷代中環天星碼頭一直鄰近中環的心臟地帶,而中環又是香港政府總部以及香港商業中心的所在地,故此是一繁忙的交通工具。


[編輯] 航線
尖沙咀天星碼頭及紅磡碼頭為第三、四代中環天星碼頭的目的地。


[編輯] 客量紀錄

[編輯] 繁忙時間

[編輯] 班次
天星小輪每7-14分鐘一班船。


[編輯] 陸上交通聯繫
早期的中環天星碼頭鄰近的陸上公共交通公具不多,以人力車為主。

第三代天星碼頭則鄰接着的士站,亦有少量巴士站及小巴站以愛丁堡廣場及天星碼頭為總站,主要來往太平山山頂及半山區,而較大型的巴士總站則位於交易廣場地下,同時為多條公共小巴路線的總站。天星碼頭的正對面則為天星碼頭多層停車場,於1957年落成,為雙層停車場,並共有370個公眾泊車位,底層亦設有一個小巴站。天星碼頭附近設有一行人隧道穿過繁忙的干諾道中前往港鐵中環站及電車站,出口位於皇后像廣場側,每天的繁忙時間也熙來攘往。

第四代天星碼頭鄰接民寶街和民耀街的中環碼頭巴士總站[2],近7號碼頭位置設有一小巴路線及的士站[3],近5號碼頭位置則設有兩條小巴路線及三條巴士路線。此外,亦可步行一段路程前往港鐵香港站轉乘機場快綫或東涌綫以及交易廣場巴士總站。


[編輯] 影響
歷代的中環天星碼頭除了是海上交通樞紐外,亦曾是重要的旅遊點,因其是跨越維多利亞港的主要交通點之一。

第三代中環天星碼頭及其鐘樓更被譽為一集體回憶,當中的鐘樓是香港現存僅有的機械鐘樓[4]。大鐘每15分鐘報時一次,是香港所餘無幾的舊式鐘樓之一。受到2003年開始的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影響,政府於2006年11月12日搬遷中環天星碼頭。期間引來不少市民前來拍照留念、在碼頭各處留字,當中更不乏反對聲音對於政府的強行清拆而不滿,更引起多次示威及佔領事件。詳見: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

中環天星碼頭的多次搬遷經過與香港中區一帶各項填海工程有密切關係。而多次搬遷對渡輪航程亦造成一些影響,包括導致與對岸的尖沙咀天星碼頭及紅磡天星碼頭距離減少,使航行時間縮短,卻因海岸線的修直與海港的收窄而使船身要承受較大的波浪。同時,碼頭的搬遷被移到新填海用地的邊陲,令原來前往中環區一帶的部份乘客可能需要增加步行時間,或轉乘其他交通工具。另一方面,中環碼頭的設計使中環天星碼頭與港外線碼頭連在一起,則有助離島區市民能更快捷轉乘渡輪前往對岸的尖沙咀及紅磡。
參考: 維基百科
2009-07-27 9:15 pm
天星碼頭已有五十年歷史
從集體運輸的歷史來看,天星碼頭建立於一九五六年,成為了貫通港九兩地的運輸樞紐,但此情況只維持不足二十年,因為一九七三年紅磡隧道完工,及至一九七九年地鐵九龍段竣工(八零年開通至中環),天星碼頭已非香港人的唯一的交通工具。換句話說,天星碼頭在運輸意義上的重要性,實際只有約二十年歷史,由此而衍生,筆者對於天星碼頭被拆毀前,究竟代表了多少香港人的集體感情實在存疑。

亦有論者提及,天星碼頭是香港意識的搖藍。無可置疑,天星碼頭由蘇守忠抗議小輪加價開始,便經常成為集會、示威的地方(包括往後八十年代民間監察公共交通聯席、爭取八八直選、抗議大亞灣核電廠興建等)。但筆者亦記得,小時候聽到成年人以暴動,來定性抗議加價以致繼後的社會運動,而八十年代一系列集會及示威,參與人數並不算多,而且亦有其他地點是有相近功能(如遮打花園、高山劇場、維園等,另一個示威熱點──前新華社亦已從歷史中消失了)。


希望幫到你
參考: 思罔

收錄日期: 2021-04-26 12:18: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727000051KK007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