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孔子說:「君子愛財,取次有道。」
原文】
子曰:“富与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与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1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2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3必于是,顛沛4必于是。”
【注釋】
1.這句的“得”’宇應是”去”字之誤。 2.惡(Wu)乎:哪里,怎么。 3.造次:匆忙,倉促。4.顛沛;窮困,受挫折。
【譯文】
孔子說:“有錢有地位,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來,君子是不接受的;貧窮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 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擺脫,君子是不擺脫的。君子一旦离開了仁道,還怎么成就好名聲呢?所以,君子任何時候—一哪怕是 在吃完一頓飯的短暫時間里也不离開仁道,倉促匆忙的時候是這樣,顛沛流离的時候也是這樣。”
【讀解】
我們今天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說到底,也就是仁義之道—一仁道。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礎,生活的原則。
所以,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無論是倉促之間還是顛沛流离 之時,都絕不能違背這個基礎和原則。用孟子的話來說,還是那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當然,這里的前提是要有生活的原則。對于那些“跟著感覺 走”,甚至“過把癮就死”的人來說,這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了。面對激烈的竟爭,弱肉強食,爾虞我詐,只要能達到目的,不擇 一切手段,還有什么仁道的原則可遵循呢?如果說有,那也是 “盜亦有道”的原則——目的就是一切。
這已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選擇問題了。
http://www.orchidbbs.com/archiver/?tid-125859.html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又表達甚麼論點呀?
孔子說:「富貴是人人希望獲得的,但苦不依循正道,就算獲得了,也不應該留戀。貧賤是人人厭惡的;雖不是理所應得,萬一遇上了,也絕不違避。君子遠離了仁道,怎麼能稱得上君子呢?君子時時刻刻不違棄仁道,倉促急遽的時候如此,顛沛流離的時候也必定如此。」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lianzai.china.com/books/html/1489/7132/98081.htm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這一章第一句是論富貴貧賤,後面說君子,意義關聯並不很大,有可能原為兩章誤合為一章。一章兩章,講起來關係也不是很大,我們逐句看就是了。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陞官發財,是人人想要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取得,君子不去享受它。貧窮和卑賤,是人人厭惡的,不用正當的辦法擺脫它,君子就不擺脫。
好富貴、惡貧賤,是人之常情,“財發吉祥地,花開富貴春。”這樣的春聯年年都賣不少。君子視富貴、貧賤,都是外物,所以不處不去,正是達天知命處。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附。”無故得非分之位、意外之財,常人之所喜,正是君子之所懼。
有句俗語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說得不錯。然而道是什麼?我想道還是在天理國法人情之中。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惡,音wū,同“烏”,疑問詞。君子如果不仁,怎麼稱得上君子呢?
君子不仁,就如同汽車沒有輪子,名不副實。
君子無終食之章違仁,造次必如是,顛沛必如是。
造次,是倉促之間。顛沛,是流離失所。
君子是不會有一頓飯的功夫離不開仁的,在倉促之間也必定守仁,在流離失所時,也必定守仁。
倉促時不違仁,那麼時間久了也不會違仁,危急時不違仁,那麼平時就更不會違仁。這就是“無終食之間違仁。”《中庸》上講:道者也,不可須臾離也。那麼,“仁也者,亦不可終食之間違之。”
這個功夫,不是閉關打坐修煉出來的,它要我們讀書做事都存著這麼一點念頭,由淺到深、由偏到全、由生到熟,一步步腳踏實地地去學去做,這才是正道,才是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