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 王維《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1.1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語譯: 待到明年春草綠的時候,友人呀你還能不能回來呢?
1.2被送行者: 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裡指作者送別的友人。
送別的地方: 山中,從詩中的“山中相送罷”已得知。
友人前往的地方: 雖然詩中沒有說明友人前往什麼地方,但估計友人前往地方是鬧市中,因為從詩中的“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是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點化而來。原辭意是慨嘆春草雖又生,但遊子卻久去不歸。王維在這首詩中引用並非直用原義,是說與友人分別的當天就擔心友人是否能再返回。詩中人的離思,包含著內心的思想鬥爭,可能與友人在仕途所見有所爭議,但因才能禀賦相似,又希望友人能於鬧市中深悟,早日返回山林。
1.3送別的時分: 應該是白晝至黃昏這段時候,因為從詩中的“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的一句,可知作者相送友人後,跳越了一段時間。作者在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夕陽西下的時份關閉柴門。所以送別的時分應該是白晝至黃昏這段時候。
1.4 每句字數: 每首四句,每句五個字,稱為五言絕詩,簡稱「五絕」。
1.5對仗: 本人覺得沒有對仗句子。其實絕句一般不要求對仗,是否用對仗,憑作者自便的。
2.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2.1 被送行者: 靈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楊,字源澄,會稽(現在浙江紹興)2. 人,後為雲門詩僧。從詩歌名字上得知了。
2.2 送別的地方: 近竹林寺的蒼翠山林中,則是現今的江蘇鎮江。從詩中的“蒼蒼竹林寺”得知。而且靈澈上人應該是因傳來寺院報時的鐘響,需要返回寺中,所以作者才在蒼翠山林中相送。
2.3 送別的時分: 黃昏,從詩中的“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得知。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鐘響,點明時已黃昏,彷彿催促靈澈歸山。再加上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餘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更指明了送別的時分應是黃昏。
2.4 對仗句子: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描寫竹林寺的景色氣氛,同時點明送別時間,而且對仗較為工整。
3. 李白《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3.1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語譯: 桃花潭水雖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厚。
3.2 送行者: 汪倫。從詩中“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得知。李白乘船將要遠行,忽然聽見岸上踏地為節拍,有人邊走邊唱前來送行,由此可知汪倫是來送別李白。
3.3 被送行者: 李白,則是作者自己。從詩中“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得知。李白乘船將要遠行,忽然聽見岸上踏地為節拍,有人邊走邊唱前來送行,由此可知李白是被送行的人。
3.4 送別的地方: 風光綺麗的桃花潭船邊餞別。從 “李白乘舟將欲行……桃花潭水深千尺”知道,李白打算在風光綺麗的桃花潭乘船離去的時候,忽然聽見岸上踏地為節拍,汪倫邊走邊唱前來到桃花潭船邊送行。
3.5 押韻: 《贈汪倫》的韻落在一、二、四行,韻是“ing”,韻腳是“行、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