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成語是漢語中一般概念的固定詞組或短句,並帶有歷史故事及哲學意義。常用成語一般由四字組成,也有三字或者五字以上,如「破天荒」、「莫須有」、「二桃殺三士」、「一不做二不休」,但沒有故事的詞語不作為成語。成語在文言文中被廣泛使用,並且在現今的白話文書寫或日常會話中,仍有為數不少留存下來。按照比較嚴格的界定,現在大約有五千條左右的成語,但也有收錄兩萬條的成語詞典。
成語屬於熟句中的一種,大多源自於典籍中。一些成語可以從字面判斷語義,比如「急中生智」、「插翅難飛」、「亂世用重典」等;也有一些成語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同時了解成語背後的來源出處:與其相關聯的故事、神話或歷史等,才能明白,比如「刻舟求劍」、「葉公好龍」等。然而,一些原不能從字面理解的成語,由於其意義被廣泛地誤解、又無人查實,長久流傳的結果,使得這些成語反而常以其字面意義運用,而非其引申義。如「空穴來風」,人們認為它是指無根據的傳言。而據說,它其實恰恰是指有根據的傳言(此成語多有下句以作粉飾,令其意思更明顯,為「未必無因」)。又如「素面朝天」,人們認為「素面」是指不加修飾的面容,「天」是指天空,但其實「天」是指天子(指皇上),成語的意思從一典故得來,應是指女人既美貌又自信。
與一般的詞組或短句不同,成語中的文法及詞語結構常與現今的白話文有所差異,文字的使用較為凝煉。另外,成語的詞組裡的單詞如任意抽換成其他的單詞使用,可能被視為誤用,而刻意抽換成其他單詞以表示不同的意義,則會被視為特殊的修辭手法,然而這兩者之間的界限往往不是那麼清楚。
按:成語,由文所出,經人所錄,用於作文或口語;藉其典故,以明其論點。久而久之,成為以固定字書,固定排序之辭也。口語用之,則收言簡意賅之效。
成語跟四字詞語的本質區別是,成語有歷史故事襯托與哲學意義,即表裡二重意思,缺一不可。而普通詞語則未必兩者兼備,如「東北季風」「全面來襲」之類有其相似之處,但是這些都不是成語。又如「見怪不怪」是成語,但「見慣不怪」衹是詞語。成語若拆開解釋便會失去原本的意義,而詞語拆開分別解釋與組合解釋,意思一樣。
成語與諺語
所謂諺語是一些民間流傳的常語,通常指一些含有豐富的知識、經驗,有思想,有教育意義的俗語。例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它是先民們生活經驗與智慧的結晶,這些諺語流傳久遠,雖然都以口語方式表現,但許多諺語對人們的影響並不下於四書五經。
歇後語通常帶有趣味或戲謔之意,不管句子本身是在形容好事或壞事,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之外,背後常常還隱藏着令人會心一笑的含意,所以會給人有俏皮話的感覺。過去常用於茶餘飯後的閒聊,長輩在描述或教導、指正後輩、批評種種行為而代代流傳下來,用以較詼諧的口吻或暗諭的說法來表達,通常帶有押韻及順口的特色,然後在民間普遍的流傳。例如「好心雨雷親」、「肖貪踜雞籠」、「少年若是不會想,食老你就不成樣」、「蒼蠅入龍眼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