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choikongchun閣下應從事理雙向的概括性觀察,而非預設主賓兩性(這裡狹指主動及被動)縮窄『擁有』譯義本身所具備的包含性以及定位『擁有』兩個相互對象的必然差異性。
由一種大概括小,小整合成大,則所謂的差異性,
會隨著兩個相互對象的可觀察度而影響當中的差異性,也就是說,當某個對象脫離人的真實觀察,兩個相互對象的差異性就自然變得曚糊。
譬如,單車擁有車輪;相反,車輪擁有單車,你可覺得它荒謬,於理不合,這是建基於一種對真相的觀察,其差異本有較明確的概括,在實質,物理的層面,一種物質由某些較微小的物質聚積組合而成,那種物質也可視為擁有該微小物質,這時候的『擁有』應包含了概括的意義,不然就隸屬一種對兩種物質並列純粹的描述,明顯與物理真相不符。
存在主義構築在形而上學的層面,故此,『擁有就是被擁有』,不可能成立在兩為一體的大體與小體之間的概括,因為兩者本質的差異性,並不在形而上學這哲學支派的處理範疇。
也得說,單純的兩為一體(一體的連繫,兩物的差異)的彼此兩種物質,並不適用於上述觀點。
在這條件下,
必須可以清楚兩為一體A與B的大小差異性(從物理角度而言),
『擁有』與『被擁有』的兩種概括才不能被混淆。
哪麼?為何人要以『擁有』概述人與事理之間的聯繫關係?
然而,習而為常,對這些微小事理視為當然,是最合理的解釋。
為何人類執著自己擁有某一些事物?而非被某些事物擁有?
解釋就是『人類的『自我』感觀相當強烈,以『我』為中心的唯心觀作概括。』這背後無疑沒有較客觀的理據,只能夠談上是一種普遍人類的感觀反映。
引用choikongchun『吞噬』一詞,
譬如說,你會認為黑洞吞噬地球,並不是地球吞噬黑洞,是建基於物理角度的差異觀察。(這個差異性在簡扼事物可以直接觀察得來,但當對象是比較龐大的數據,則需要用上科學、數學知識進行運算。)當脫離這個觀察,是黑洞吞噬地球,抑或是地球吞噬黑洞,根本無從得知。既然不知道誰主誰賓,自然地,用吞噬作雙向概括(包含了被擁有與擁有)較為合理,吞噬不再是原有的單向性定義,原因是資料與條件不足:
一、誰主誰賓無從入手
二、用吞噬作單向概括的首決條件是必須清楚誰主誰賓
三、導致不了解誰吞噬誰
四、不可能套入單方向的概括
同理,當你不去/不能以這個角度觀察一件事,你怎樣知道是誰擁有誰,若果只是純粹的利用主觀感觀判斷主動被動,套入單方向的概括,雖然有助表達概念,但並不能成為反駁「擁有就是被擁有」的充份理據。不過,結果先真實的,且不會因此變換,兩者依然維持並列,或同時實質存在。是a擁有b,還是b擁有a,概念的變換對其觀察結果並不存在結構性的影響。
由於a與b兩者的差異性都充滿不確定性,
但a與b皆是真實存在,如是者,倒不如直接觀察(透過存在主義觀察本質的模式)將兩者並列存在的真實結果彙整成「擁有的概括意義是雙向的。」順理成章,擁有就是被擁有,由單變雙方向的一種混合概念。
【擁有就是被擁有】,在下萬分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