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據大陸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以及台灣的《國語辭典》,「始作俑者」專指首開惡例的人,因此是貶義詞。
從語源上考察,「始作俑者」一詞源自《孟子》。早期的學者認為,「始作俑者」提倡以人偶陪葬,導致後世君主用活人殉葬,因而被孔子咒罵。
也有人認為,在歷史上,應是先有活人殉葬,然後才有人提出以人偶代替活人。儘管如此,現時「始作俑者」一般都被當作貶義詞。
我曾經回答相關問題,現在轉引資料供您參考:
第一種意見認為「始作俑者」導致後世以活人殉葬。
漢代趙岐注《孟子》:「俑,偶人也,用之送死。仲尼重人類,謂秦穆公時以三良殉葬,本由有作俑者也。惡其始造,故曰此人其無後嗣乎。」宋代孫奭疏:「仲尼有云:『始初作俑偶人者,其無後嗣乎!』無他焉,是為其象人而用之也,故後有秦穆公以生人從葬,故曰其無後嗣也。」
正如問者所言,殷商已經用活人殉葬,以上說法與歷史順序不符,因此又有以下兩種說法。
第二種解釋是說,孔子認為雖然用假人陪葬,在意念上實在仍與用真人陪葬無異,所以指責最初發明俑的人,一定會得到報應,絕子絕孫。
朱熹《孟子集注》:「俑,從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為人以為從衛,謂之芻靈,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則有面目機發,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惡其不仁,而言其必無後也。孟子言此作俑者,但用像人以葬,孔子猶惡之,況實使民饑而死乎?」
第三種解釋是說,「其無後乎」並不是陳述句,而是反問句,指「始作俑者」不會無後,孔子其實是讚揚始作俑者衝擊了殉葬的風氣。
為始作俑者含義正名者,做相反的理解,認爲「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真正含義,是指「開始作俑來殉葬的人,難道就絕後了嗎」,孔子的本意是讚揚始作俑者,而不是責駡始作俑者。依據有:
* 一、從句式上講,「其無後乎」為反問,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之類一樣。
* 二、從事實邏輯上講,孔子時代,已經普遍採用俑人代替活人殉葬,推責用俑替人殉葬的人絕後,和事實邏輯不符。如果以俑代人殉葬是惡劣的風氣,第一個採用以俑殉葬的人應當被責駡唾棄,難道後來以俑殉葬的人就不應當被責駡唾棄嗎?
*三、從孔子思想的整體邏輯上講,「仁」是孔子學説的根本,一個提倡仁慈的人,對用陶俑代替活人行殉葬之禮的人,自然應當是讚賞的態度而不是責駡的態度,況且孔子認爲人類「性相近」,如果換作你是將被用來殉葬的人,對你是否很殘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對發明用俑代人來殉葬免除人死之災的人,應當是持肯定的態度。
*四、理解一句話的含義,應當放在其語境中。《孟子梁惠王作俑〉章中,孟子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換句話說,用棍棒打死人,用刀殺死人,(或者以政治的方式害死人,或者以殉葬的名義亡人,)有區別嗎?「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孔子說,開始作俑的人,難道沒有後人了嗎?不忍活人去死,以像人的俑代替活人來殉葬。同樣,你忍心讓人民飢餓而死嗎?
這派認為,《孟子》中孔子應當認為「始作俑者」是值得褒揚的創造引領良好新風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