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係貶義、褒義定中性?

2009-07-16 11:00 pm
「始作俑者」係貶義、褒義定中性?

回答 (3)

2009-07-17 10:50 pm
✔ 最佳答案
據大陸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以及台灣的《國語辭典》,「始作俑者」專指首開惡例的人,因此是貶義詞。

從語源上考察,「始作俑者」一詞源自《孟子》。早期的學者認為,「始作俑者」提倡以人偶陪葬,導致後世君主用活人殉葬,因而被孔子咒罵。

也有人認為,在歷史上,應是先有活人殉葬,然後才有人提出以人偶代替活人。儘管如此,現時「始作俑者」一般都被當作貶義詞。

我曾經回答相關問題,現在轉引資料供您參考:

第一種意見認為「始作俑者」導致後世以活人殉葬。

漢代趙岐注《孟子》:「俑,偶人也,用之送死。仲尼重人類,謂秦穆公時以三良殉葬,本由有作俑者也。惡其始造,故曰此人其無後嗣乎。」宋代孫奭疏:「仲尼有云:『始初作俑偶人者,其無後嗣乎!』無他焉,是為其象人而用之也,故後有秦穆公以生人從葬,故曰其無後嗣也。」

正如問者所言,殷商已經用活人殉葬,以上說法與歷史順序不符,因此又有以下兩種說法。


第二種解釋是說,孔子認為雖然用假人陪葬,在意念上實在仍與用真人陪葬無異,所以指責最初發明俑的人,一定會得到報應,絕子絕孫。

朱熹《孟子集注》:「俑,從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為人以為從衛,謂之芻靈,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則有面目機發,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惡其不仁,而言其必無後也。孟子言此作俑者,但用像人以葬,孔子猶惡之,況實使民饑而死乎?」


第三種解釋是說,「其無後乎」並不是陳述句,而是反問句,指「始作俑者」不會無後,孔子其實是讚揚始作俑者衝擊了殉葬的風氣。

為始作俑者含義正名者,做相反的理解,認爲「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真正含義,是指「開始作俑來殉葬的人,難道就絕後了嗎」,孔子的本意是讚揚始作俑者,而不是責駡始作俑者。依據有:

* 一、從句式上講,「其無後乎」為反問,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之類一樣。
* 二、從事實邏輯上講,孔子時代,已經普遍採用俑人代替活人殉葬,推責用俑替人殉葬的人絕後,和事實邏輯不符。如果以俑代人殉葬是惡劣的風氣,第一個採用以俑殉葬的人應當被責駡唾棄,難道後來以俑殉葬的人就不應當被責駡唾棄嗎?
*三、從孔子思想的整體邏輯上講,「仁」是孔子學説的根本,一個提倡仁慈的人,對用陶俑代替活人行殉葬之禮的人,自然應當是讚賞的態度而不是責駡的態度,況且孔子認爲人類「性相近」,如果換作你是將被用來殉葬的人,對你是否很殘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對發明用俑代人來殉葬免除人死之災的人,應當是持肯定的態度。
*四、理解一句話的含義,應當放在其語境中。《孟子梁惠王作俑〉章中,孟子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換句話說,用棍棒打死人,用刀殺死人,(或者以政治的方式害死人,或者以殉葬的名義亡人,)有區別嗎?「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孔子說,開始作俑的人,難道沒有後人了嗎?不忍活人去死,以像人的俑代替活人來殉葬。同樣,你忍心讓人民飢餓而死嗎?

這派認為,《孟子》中孔子應當認為「始作俑者」是值得褒揚的創造引領良好新風氣的人。
2009-07-17 10:43 pm
1. 始作俑者
最初製作人俑來殉葬的人。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孔子認為用像人的俑陪葬,在意念上實與用真人陪葬無異,所以指責最初發明俑的人,一定會得到報應,絕子絕孫。後世用以比喻首創惡例的人。鏡花緣˙第七十九回:「當日不知那個始作俑者,忽然用個『托』字,初學不知,往往弄成大病,實實可恨!」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A9l%A7@%ABM%AA%CC&pieceLen=50&fld=1&cat=&ukey=1984512081&op=&imgFont=1
從"人俑來殉葬的人"看出始作俑者係貶義
人俑-古代殉葬用的人偶
從"後世用以比喻首創惡例的人"看出始作俑者係貶義
惡例-貶義
始作俑者係貶義
圖片參考:http://l.yimg.com/f/i/tw/ugc/rte/smiley_32.gif
2009-07-16 11:05 pm
「始作俑者」的「俑」,指的是古代用來殉葬的人偶。「始作俑者」則是指發明以俑陪葬的人。在殷周時期,貴族或有身分地位的人,死後往往會以活人陪葬,例如春秋時的秦武公,死時陪葬者多達六十餘人,秦穆公死時陪葬者更多達百餘人。後來,以活人殉葬的風俗逐漸被廢除,改以木製或土製人偶取而代之,即所謂的「俑葬」。孔子對於這樣的習俗極為厭惡,他認為用像人的俑陪葬,在意念上其實與用真人陪葬沒有差別,都是非常殘忍的,所以他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就是指責最初那個發明以俑陪葬的人,一定會得到報應,絕子絕孫。後來孟子向梁惠王談為政之道時曾引用孔子的這句話,他說:「大王您自己廚房裡有肥肉,馬廄裡有肥馬,人民卻面有飢色,餓倒路旁,這跟帶領野獸吃人有何不同?野獸相食,人民尚且覺得厭惡,為民父母者卻率獸食人,這樣如何為民父母呢?對於以俑陪葬這樣的行為,孔子都因俑太過於像人而加以嚴厲指責,更何況您是真讓人民活活餓死啊!」在此,「始作俑者」仍是指最初那個發明以俑陪葬的人,後來「始作俑者 」則被用來比喻首創惡例的人。如清人張潮《虞初新志.卷一.姜貞毅先生傳》引魏禧語:「北鎮撫司獄廷杖、立枷諸制,此秦法所未有。始作俑者,罪可勝道哉!」意思是說,「廷杖」、「立枷」這樣的刑罰,即使是秦代都沒有,發明這種殘忍刑罰的人,真是罪大惡極啊!

始作俑者係貶義...
參考: 始作俑者


收錄日期: 2021-04-11 15:59: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716000051KK0107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