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很高興再次回答閣下的問題。其實樓上兩位答得不錯,但在下認為馬謖棄城守山,最大的破綻在於未能確保水源,以致士兵缺水,戰鬥力下降。
史書記載街亭之戰,並不如《三國演義》詳盡。《三國志‧張郃傳》記載張郃「拒(諸葛)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引水的通道),擊,大破之」。又《三國志‧王平傳》稱「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馬謖據守山丘,應該是事實,但一段資料說「不下據城」,另一段說「舍水上山」,略有不同,可能是街亭城中或者城池附近有水。而馬謖偏偏選擇「依阻南山」,王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於是大敗。
《三國演義》之中,馬謖引用兩段兵法,一段是「憑高視下,勢如破」,另一段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雖然馬謖在歷史上未必說過這兩段話,但這兩段話不無道理。以下嘗試分析馬謖為何未能利用這兩個「優勢」。
「置之死地而後生」,一個著名戰例是韓信背水陣。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與趙王、陳餘交戰,廣武君李左車向陳餘建言:「臣聞千里餽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閒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李左車的意思,是派兵截斷韓信的糧道,同時做好防禦工事,不與韓信交戰,等待韓信不攻自破,但陳餘並不接納。史稱「韓信使人閒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最後以背水陣破敵。可見,如果李左車的策略得到接納,韓信不會膽敢進軍,也不會布下背水陣。
另一戰例是項羽破釜沉舟,表面上也是自殺行動。《史記‧項羽本紀》:「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項羽雖然破釜沉舟,激發士兵的士氣,但也准許士兵「持三日糧」。
項羽、韓信「置之死地而後生」,都不敢完全放棄糧食。張郃只要採用上引李左車的計謀,截斷馬謖的水道,等待馬謖的士兵不戰自亂,才展開攻勢,自能輕易破敵。張郃身經百戰,並非馬謖之輩所能及。
此外,項羽、韓信都是名將,能夠得到部下的信心。反之,馬謖在街亭之戰前只曾擔任參軍,在幕後提供意見,並非一軍之將。街亭之戰,他採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我認為不但不能激起士兵的鬥心,反而會降低士氣。
由此可見兵法不能胡亂應用。當然,我沒有作戰的經驗,只不過如同趙括、馬謖等人紙上談兵,意見不一定正確。有識之士如有其他見解,請勿嘲笑,懇請賜教。
2009-07-08 20:52:44 補充:
補充一點:在《三國演義》之中,街亭之戰,魏軍由司馬懿指揮,張郃只是先鋒,聽從司馬懿的命令行動。但據《三國志》,街亭之戰,張郃居功最高,反而不見司馬懿參與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