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究竟在街亭一戰中用錯甚麼策略?

2009-07-07 9:46 pm
馬謖究竟在街亭一戰中用錯甚麼策略?
圖片參考:http://l.yimg.com/f/i/tw/ugc/rte/smiley_6.gif

回答 (6)

2009-07-08 8:14 pm
✔ 最佳答案
很高興再次回答閣下的問題。其實樓上兩位答得不錯,但在下認為馬謖棄城守山,最大的破綻在於未能確保水源,以致士兵缺水,戰鬥力下降。

史書記載街亭之戰,並不如《三國演義》詳盡。《三國志‧張郃傳》記載張郃「拒(諸葛)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引水的通道),擊,大破之」。又《三國志‧王平傳》稱「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馬謖據守山丘,應該是事實,但一段資料說「不下據城」,另一段說「舍水上山」,略有不同,可能是街亭城中或者城池附近有水。而馬謖偏偏選擇「依阻南山」,王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於是大敗。

《三國演義》之中,馬謖引用兩段兵法,一段是「憑高視下,勢如破」,另一段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雖然馬謖在歷史上未必說過這兩段話,但這兩段話不無道理。以下嘗試分析馬謖為何未能利用這兩個「優勢」。

「置之死地而後生」,一個著名戰例是韓信背水陣。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與趙王、陳餘交戰,廣武君李左車向陳餘建言:「臣聞千里餽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閒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李左車的意思,是派兵截斷韓信的糧道,同時做好防禦工事,不與韓信交戰,等待韓信不攻自破,但陳餘並不接納。史稱「韓信使人閒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最後以背水陣破敵。可見,如果李左車的策略得到接納,韓信不會膽敢進軍,也不會布下背水陣。

另一戰例是項羽破釜沉舟,表面上也是自殺行動。《史記‧項羽本紀》:「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項羽雖然破釜沉舟,激發士兵的士氣,但也准許士兵「持三日糧」。

項羽、韓信「置之死地而後生」,都不敢完全放棄糧食。張郃只要採用上引李左車的計謀,截斷馬謖的水道,等待馬謖的士兵不戰自亂,才展開攻勢,自能輕易破敵。張郃身經百戰,並非馬謖之輩所能及。

此外,項羽、韓信都是名將,能夠得到部下的信心。反之,馬謖在街亭之戰前只曾擔任參軍,在幕後提供意見,並非一軍之將。街亭之戰,他採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我認為不但不能激起士兵的鬥心,反而會降低士氣。

由此可見兵法不能胡亂應用。當然,我沒有作戰的經驗,只不過如同趙括、馬謖等人紙上談兵,意見不一定正確。有識之士如有其他見解,請勿嘲笑,懇請賜教。


2009-07-08 20:52:44 補充:
補充一點:在《三國演義》之中,街亭之戰,魏軍由司馬懿指揮,張郃只是先鋒,聽從司馬懿的命令行動。但據《三國志》,街亭之戰,張郃居功最高,反而不見司馬懿參與戰事。
參考: 《史記》、《三國志》
2009-07-10 12:46 am
From Schwarze Eule :
補充一點:在《三國演義》之中,街亭之戰,魏軍由司馬懿指揮,張郃只是先鋒,聽從司馬懿的命令行動。但據《三國志》,街亭之戰,張郃居功最高,反而不見司馬懿參與戰事。
2009-07-09 10:52 am
上面果位人兄講得好岩。馬謖被困山上如同當年司馬昭被困鐵籠山一樣 , 也是缺水 , 人類可以不吃食物三日 , 或者1個星期 , 但就係唯獨不能缺水。
劉備都講過 , 馬謖言過其實 , 不可重用 , 當年諸葛亮派佢去守街亭 , 再派埋王平去 , 當買個保險 , 只可惜馬謖一意孤行 , 唔聽王平話 , 只知紙上談兵 , 以為守在山上可以將山下狀況一覽無遺。最後比魏軍包圍而戰敗。
佢輸只因四個字 : 自視過高
參考: 個人意見
2009-07-08 4:46 am
不聽王平之言.
2009-07-07 11:02 pm
他飽讀兵書卻不知因時制宜 , 只知「居高臨下 , 勢如破竹」, 因而屯兵于山上 , 殊不知上山之路不多 , 居上反會遭人圍堵去路 , 終兵困糧盡而敗。相反盤踞山腳反能存己方之去路 , 又可以逸待勞。
參考: me
2009-07-07 10:20 pm
馬謖領兵, 寅夜上山, 以盡得居高臨下之絕對優勢,但卻在高處錯誤部儲了
飛毛腿地對空飛彈, 由此誤而引致大敗!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42: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707000051KK0102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