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失去親人(老婆)=個人利益有受影響嗎?
用心理學角度來解釋「愛自己與愛別人」關係中的「愛」思考:
不成熟的愛:「因為我需要你,老婆,所以我愛你。」(有傾向需要被愛,恐怕失去,個人利益有受影響。)
成熟的愛:「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老婆。」(愛是主動關懷的給予需要你的人。)
如果我能夠說:「老婆,我愛你。」則我必能夠說:「在你之中我愛一切人,通過你,我愛全世界,在你生命中我也愛自己。」
「給予」是能夠使心靈得到滿足。給予不是犧牲、放棄什麼,也不是付上什麼而換取、交易什麼。給予是不求回報的,是能使自己感到盈滿、活性的生命力。因此,我們能夠感到自信,證明到自己,心靈也就得到滿足。
但是,給予行為實在是「作用力=反作用力」,給予行為中自己同樣得到「益處」(姑且如此說,指的是得到愉悅、自信、動力等等。)
愛,不是找一個人幫你完成成熟的蛻變,而是在有能力掌控它的時候,讓它為自己的心靈幸福服務。對生命沒有善意與敬重的人,絕對不會懂得真正的愛。
有朋友太過「自我利益中心」處事都是可悲,因他們不懂反思、珍惜及欣賞。最後這個自私的心靈是痛苦的,終會傷害了身邊的人。
「人是為了利益而生存」不算真有罪,當走到利己主義/利己不利人,就係「利」字在中央,「道義」放兩旁。
因為他們背後都設定了一套他們自己認為絕對的價值觀,就是每個人都是為自我的利益而奮鬥。凡對我有利益者,便是有價值,由於每個人自己的利益都不同,所以便沒有絕對的價值,一切都是相對的。
利己主義者常常表現為一種以經濟條件為標準的價值觀,就是所謂世俗的功利主義。其實功利主義者又常常會表現為現實主義的模式出現。這種利己主義者的特點是以經濟條件為唯一的價值標準,把一切人的價值都工具化,人的行為都手段化。他們不承認有普遍的價值觀,只要對自己有利的便是對的、有價值的,他們認為人都是自私的,人都只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而做一切行為。
如果人是為了利益而生存的說法成立,父母,養兒,老婆都是為了自己的將來的利益,與朋友交往是為了自己前途鋪路,則這個世界沒有親情,沒有友情,整個人倫世界也是虛幻的,一切都只是自私的手段,這樣一個世界是否可能呢?撫心自問,我們正在其中生活的現實世界是否真的如此冷酷無情嗎?
其實大家不必擺出一副高傲不可侵犯的姿態,也毋須有包容大眾的廣闊心胸,只要認真反省,檢討自己,認清自己的心意,用平常的心去活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