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元代的中書令必需由太子擔任?

2009-06-23 5:58 am
為什麼元代的中書令必需由太子擔任?
是誰定的?
為什麼不可以由其他人擔任?

回答 (5)

2009-06-23 7:24 pm
✔ 最佳答案
《元史‧百官志》記載:「中書令一員,銀印。典領百官,會決庶務。太宗(窩闊台)以相臣為之,世祖(忽必烈)以皇太子兼之。」據此,在元朝建立之前,蒙古大汗窩闊台曾以耶律楚材為中書令。由皇儲擔任中書令的習慣,乃自元世祖忽必烈立太子真心為中書令開始。原因主要有二,而且可以追溯到前朝。


其一,宰相權重,如再加拜中書令,有名有實,非人臣所宜。

唐太宗李世民為太子時,曾擔任尚書令。後來唐朝為了避嫌,尚書令長期虛位,僅以僕射代領尚書省職務。中書令、侍中與尚書令同為真宰相,亦出於相類的原因,長期虛位。以中書令為例,據《新唐書‧宰相表》,自中書令裴度死後,除了韋昭度之外,中書令成為白敏中、王鐸、韓建、李克用、朱全忠等節度使的榮譽頭銜,並無宰相之權實。

宋代沿襲唐制。宋初,宰相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有名無實,除了降王孟昶、將領石守信,以及趙光義(宋太宗)、趙廷美、宋真宗的兄弟以及趙禎(宋仁宗)等宗室之外,基本上無人擔任中書令。

宋神宗元豐年間,改革官制,中書令重新成為真宰相。儘管如此,除了四朝元老文彥博之外,亦無人實居此職。名臣富弼、權臣史彌遠,僅於死後被追封中書令。除此之外,外戚曹佾以節度使身分兼中書令,亦未有擔當宰相的職務,仍為榮譽的職銜。

元朝以皇儲兼任中書令,應該參照了唐宋以來的制度,目的是防止人臣有名有實,權傾朝野。


其二,兼任中書令,可以培養皇儲的政治經驗,以便成為皇帝之後治國。

據《舊唐書‧李承乾傳》,唐太宗立李承乾為太子,「庶政皆令聽斷」。

北宋初期,中書令有名無實。但皇帝為了訓練皇儲,會讓他們擔任首都的府尹。宋太宗、宋真宗即位之前,均嘗出任開封府尹。趙光義封其弟趙廷美為開封府尹,也可能有兄終弟及之意(問題牽涉金匱之盟,比較複雜,於此不論)。南宋年間,宋光宗在即位之前也曾任臨安府尹。

元代的中書令與宋代略有不同,應該也有實權。《元史‧裕宗傳》記載元世祖太子真金「在中書日久,明於聽斷,四方州郡科徵、輓漕、造作、和市,有係民休戚者,聞之,即日奏罷」。故元朝皇帝讓皇儲出任中書令,應有培訓繼承人之意。


2009-06-23 11:26:05 補充:
補充:

除了史天澤外,元朝的漢人不能擔任宰相。

2009-06-23 23:46:13 補充:
第一段有錯字。忽必烈的太子,應為「真金」而非「真心」。
參考: 《新唐書》、《宋史》、《元史》
2009-07-17 4:34 am
s997339請你尊重人yahoo知識唔是嘈的地方,是發問的地方
2009-07-13 4:10 am
本人已就s997399 的無稽之談作出回應,請到此一看:
http://hk.myblog.yahoo.com/siukam-RVP/article?mid=1534
2009-07-12 10:06 pm
好一個自問自答的組合!!!!下次請表明自問自答, 無謂浪費其他網友時間。..
2009-06-23 6:17 am
由太子擔任較化算,一於前舖後居,因為不必出糧給中書令,可以慳錢囉!
元世祖(史忽必烈)的後人定的。
不可以由其他人擔任,因為當時的公務員大都是漢人,不會蒙古文字。
參考: 黃金秘史


收錄日期: 2021-04-24 08:10: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622000051KK0228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