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生平(急!!!)15點

2009-06-22 7:02 pm
介紹梵高生平
佢既作品+作品年份 例: XXX(XXXX年)

回答 (3)

2009-06-22 7:12 pm
✔ 最佳答案
梵谷是荷蘭牧師之子,初與其弟西奧(Theo)在海牙、倫敦、巴黎為畫商工作。後來曾執教於兩所英文學校,並在荷蘭一家書店工作過;當時有志成為一名牧師,於是熱心研究教義;其後,在比利時波瑞納吉及煤礦區傳教,深刻的體驗了礦工的貧困。1880 年,被除教職,生活變得極為窘困,才開始專心致力為畫家,此後到 1886 年之間,梵谷曾住過布魯塞爾、艾登、海牙、德倫特、魯恩和安特衛普等地。在布魯塞爾,他上過不定期繪畫課程,在海牙則從毛佛(Antoine Mauve)學畫,在安特衛普則加入學院。梵谷利用這些機會自修畫藝,但卻無大的進展。



  1886 年他回巴黎,和西奧一道工作,由於西奧當時主持的畫廊全力支持新派畫,因此梵谷接觸到許多印象派畫家作品。他認識了土魯茲-羅特列克(Toulouse-Lautrec)、畢沙羅(Pissarro)、竇加(Degas)、秀拉(Seurat)和高更(Gauguin)。1888 年,梵谷前往亞耳,不久高更也前去同住。1888 年 12 月,梵谷精神變得錯亂,一直到他去世之前,不斷遭受間歇性精神病的折磨。在亞耳和聖雷米的精神病院裏,他仍在病情間歇發作的間隙繼續作畫,後來遷往奧文斯,1890 年 7 月於該地持槍自殺。他的弟弟西奧是他精神與經濟的長期支持者,他冗長、傾訴的信大多是寫給西奧的。在他自殺的 6 個月後,西奧也跟著去世。



  梵谷在荷蘭時期所表現的特色是:用色陰暗,造型滯重,描繪主題主要為農民及其農務。西奧勸他用當時一般印象派畫家所用的明快的色調,他不予理會;但在安特衛普的短期停留期間,他開始對日本版畫(浮士繪)和魯本斯(Rubens)的作品發生興趣。回到巴黎後,他繪畫的題材和用色有全然的變化;他採用印象派畫家的技法,曾一度傾向秀拉的點描法,題材則轉向花卉、巴黎景物、人像畫及自畫像,這種轉變使他嘗試到新的觀念。到了亞耳之後,他畫了很多色彩明亮、生動、充滿情感及對光的表現的風景畫和人像;高更繼抵亞耳之後,梵谷的作品明顯受到綜合主義(Synthetism)的影響--造型簡化,少用混色。他在聖雷米和奧文斯完成的作品,鮮活的色彩、陰鬱而如火焰般的筆法,充分顯露出他深受折磨的精神狀態。後世畫家中,受梵谷影響最深的要算孟克(Munch)和德國表現派畫家。

2009-06-22 11:15:39 補充:
梵高出色的作品有:

Sunflower 1889

Wheatfield with a lark 1887

Starry Night 1889

Vase wit fries 1890

The Langoise Bridge 1888

Sunflower Heads 1887

Wheatfield with Crown 1890

Wheatfield with a Meaper 1889

Wheatfield with Cypresses 1889
2009-06-22 8:12 pm
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全名為文森特·威廉·范霍赫。
1853年3月30日,出生於荷蘭南部的北布拉班特省(Noord-Brabant)的津德爾特(Groot-Zundert)。
1880年,下決心成為畫家。
1886年,進入美術學院學習,但與老師對立,1個月後退學,輾轉到巴黎,住在弟弟西奧的公寓,結識了羅特列克、貝納、畢沙羅、高更等畫家,並與高更成為好朋友。

1888年2月,梵高赴法國南部的阿爾勒旅居。租賃房屋,10月高更來訪。12月高更離去,隨後梵高的左耳於1888年12月聖誕節左右被割去一大半。普遍認為,梵高由於與好友高更發生爭執,高更憤怒之下離他而去。梵高因情緒激動而導致精神失常,於12月23日晚揮刀割掉自己的左耳。關於割耳事件的原委,學術界也有不同說法。兩名德國的藝術史研究學者於2009年5月揭露,梵高的左耳實為在與高更一次爭吵中,高更揮刀誤傷而導致梵高左耳被割掉。兩人為了掩蓋事實真相,維持友誼,而向警方謊稱割耳事件是梵高自己動手所為。

1890年5月21日,去巴黎南部村莊瓦茲河畔歐韋,接受保羅·加歇(Paul Gachet)醫生的醫治。7月27日傍晚,在散步時用手槍自殺。29日凌晨1時(一說1時30分),去世,終年37歲。30日葬於奧維爾(Auvers-sur-Oise)的公墓。


畫作:
《自畫像》
《有烏鴉的麥田》
《安特衛普的後院》
《夜晚露天咖啡座》
《向日葵》
《星夜》
《玫瑰》
《羅納河上的星夜》
《吃馬鈴薯的人》
《鳶尾花》
《在阿爾的臥室》
《夜間咖啡館》
《奧維的教堂》
《欖樹》
《有婦女在洗衣服的阿爾吊橋》
《在聖馬迪拉莫海邊的漁船》
《有絲柏的道路》
《絲柏樹》
《曳起橋與打傘女士》
《午睡》
《麥田裡的絲柏樹》
參考: 維基百科同我自己
2009-06-22 7:19 pm
梵谷
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全名為文生·威廉·范霍赫(Vincent Willem van Gogh),荷蘭畫家,後印象派代表人物。

梵谷的作品著意於真實情感的再現,但一直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貧困潦倒直至自殺。死後他的作品才以其之震撼人心和富於想象力贏得評論界的讚揚。在他死後一些畫家開始模仿他的畫法,強調感情的宣洩,而對現實不一定作出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為表現主義。此外梵谷的繪畫風格對後來出現的野獸派也有一定影響。

自畫像 繪於1889年 吃馬鈴薯的人 繪於 1885年
星夜 繪於1889年 夜晚露天咖啡座 繪於1888年
嘉舍醫師的畫像 (第一版本) 繪於1890年
嘉舍醫師的畫像 (第二版本) 繪於1890年
參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收錄日期: 2021-04-19 14:51: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622000051KK0046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