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Q.滿清王朝的衰敗弊端為何?
A.導致滿清王朝敗亡之主因始自清中葉後的「內憂、外患」
1. 清中葉以後之內憂
大平天國之興亡、
太平天國的歷史教訓、
太平天國後之民變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以後,各地反清之民變仍此起彼伏,其中較著名的有北方的捻軍、貴州的苗民起事、雲南及陝甘的回民起事等。到了十九世紀末,又有「義和團運動」。義和團原名義和拳,活動於山東、直隸一帶。最初它以「反清復明」為口號,到處設廠練拳,自稱持符念咒即可「刀槍不入」、「槍炮不傷」。拳民在山東大拆洋教堂,殺逐教士,並屢屢打敗前來鎮壓之清軍。而後西太后為討好洋人,反過來下諭各地官府痛剿義和團。在中、外敵手的聯合鎮壓之下,義和團運動遂告失敗。(但已形同引狼入室一般)。
太平天國與義和團均為清代後期之重大民變,然二者在鬥爭目標、組織基礎、運動規模、失敗原因諸方面,不盡相同。
北京政變與西太后擅權、內憂除太平天國及後來的義和團運動等民變外,尚有慈禧(西)太后的長期擅權專政及朝廷內部的后黨(守舊派)、帝黨(維新派)之爭等。西太后不僅靠北京政變而得以干預朝政,而且靠操縱沖齡的幼主而獨攬一切政務。她將海軍經費撥充修建頤和園之用,造成甲午海戰之慘敗和洋務運動之破產;她發動了戊戍政變,殺害譚嗣同等「六君子」、幽囚光緒帝,致使變法維新失敗,康梁二人出逃;她冒險地利用義和團來排外,釀成八國聯軍之役,最後又翻轉過來鎮壓義和團,向洋人獻媚,無恥地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2. 清中葉後之外患
中英戰爭與中國大門之洞開、在乾隆末年至嘉慶年間已耗費淨盡。乾、嘉之間,民變也不斷生,如天地會、白蓮教、天理會的起事,回民、苗民的反清鬥爭等,大大削弱了清廷的統治。清代中葉,不但內憂嚴重,而且外患頗烈,並使這個中國末代王朝走向喪權辱國境地。清朝後半期以向外屈辱投降為標誌,是從一八四○年鴉片戰爭肇始的,它也成了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捩點 -- 近代史之開端。鴉片戰爭中交戰的雙方是中國與英國,它不僅是東、西方的一次大規模鬥爭,而且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背景之文明的衝突。
鴉片戰爭後列強之交侵、自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簽訂之後,歐美列強相繼入侵中土,中華古國從此多事而無安寧之日。過去凡入侵中原的異族或輸入中國的外來文化,幾乎全被中華文明所同化,自匈奴、鮮卑、突厥、回紇、契丹、女真以至蒙古、滿州莫不如此,而由印度傳來的佛教亦是如此。不過十九世紀中葉的形勢不同了,入侵中國的英、法、美、俄等「洋人」不僅未被同化,而且大有用先進的洋槍洋炮洋船洋貨吞噬或改造中國的威脅。
列強圖謀瓜分中國、通過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列強從中國攫取了大量權益。到了十九世紀末,列強又紛紛在華租借港灣、劃分勢力範圍,圖謀進一步瓜分中國。而其始作俑者則為俄國誘迫清廷所訂之《中俄密約》。
八國聯軍及辛丑條約、一九○○年六月廿一日,西太后正式向列強宣戰。當時出兵進行武裝干涉的列強共有英、美、日、俄、法、德、奧、意,號「八國聯軍」。列強本擬乘機瓜分中國,然鑒於中國民眾反外情緒之烈而有所顧忌,當時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Alfred Waldersee,一八三二 -- 一九○四)即認為「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之事,實為下策」。一九○○年七月,美國向各國發出第二次門戶開放通諜,主張「保持中國領土和行政的完整」,獲各國之贊同。一九○一年九月七日,慶親王奕劻(一八三六--一九一八)和李鴻章代表清廷同英、美、日、俄、德、法、奧、意、荷、比、西等十一國駐華公使在京簽訂和約。因歲次辛丑,故史稱《辛丑條約》。
以上前端有顏色部份已連結之標題,內有詳述。
PS:優質題目,懇請勿移除,與其知識資訊分享。謝謝
圖片參考:
http://l.yimg.com/f/i/tw/ugc/rte/smiley_39.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