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921年禮隆汗發動軍事政變佔領了德克蘭,在1925年正式建國為巴勒維王朝。
1941年禮隆汗遜位,由其子穆罕默德繼任為國王,1941年英國與蘇聯軍隊進駐伊朗,次年美軍亦進駐伊朗。當時美國為了獲得伊朗的石油及保持在中東的利益,大力扶持巴列維王朝,二戰後伊朗在聯合國的支持下將蘇聯軍隊趕出國界。並於1946年12月攻佔了由蘇聯控制的亞塞拜然省,伊朗強大的軍力儼然成為波斯灣地區的警察。但巴勒維國王過度親美及西化作風引起伊朗人民不滿,1951年首相摩隆台發動政變,將巴勒維國王軟禁,美國中央情報局介入,幫助巴勒維奪回政權,此後巴勒維更加親美,且建立秘密警察系統來加強統治。
1965年後巴勒維國王進行了自認為是改革維新的白色革命,進行伊朗的農業與工業改革,同時放寬對婦女的限制和給予投票權,但因個人生活的奢華與敵視伊斯蘭宗教勢力,引起了下階層人民和伊斯蘭教徒的不滿,爆發了反對王室的抗議行動。宗教領袖柯梅尼大力反對,巴列維國王逮捕了柯梅尼,並將柯梅尼強行驅逐出境。柯梅尼流亡期間續以電台鼓吹伊朗人民推翻政府。到1979年1月被柯梅尼所領導的革命勢大佔領德克蘭,巴勒維國王逃亡美國,1980年病逝於開羅。
柯梅尼回國後舉行公民投票,廢除君主制度,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了伊斯蘭共和制度。伊朗人民因為美國支持巴1維王朝並提供軍火的行為不滿,群眾憤而佔領美國使館,扣留66名使館人員為人質,由1979年11月4 日至1981年1月20日,釀達444天,史稱伊朗人質危機,其間美國實行軍事營救行動卻失敗了,導致多名美軍傷已,美國顏面盡失,自此美國與伊朗交惡。
美國為了報復,轉向支助與柯梅尼有私怨同時欲稱霸回教世界的伊拉克總統海珊,提供大量武器援助給伊拉克,海珊在1980年9月22日對伊發動突襲,展開了為時八年的「兩伊戰爭」,最後兩敗俱傷。
由於在兩伊戰爭中伊拉克得不到好處且欠下鉅額外債,海珊在1990年派兵侵科威特引發第一次海灣戰爭,成為美國的首要敵人。
1989年6月柯梅尼病逝,翌日專家會議推舉總統阿里哈梅內伊為最高精神領袖。7 月拉夫顳雅尼當選為總統。1997年5月哈塔米繼任。期間雖與美國不和但美國要先解決伊拉克所以雙方關係未再惡化。
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怖攻擊,美國國策轉向反恐,先攻佔阿富汗,在2003年發動第二次海灣戰爭攻佔伊拉克,下一個對象當然是伊朗,但伊朗深知美國的打算,因此行事上轉趨低調,同時在十多年的和平期間應用石油收入大力發展國防軍備,外交上則親近中國與俄羅斯,而美國因為伊拉克人民的反抗變為泥足深陷,國內民眾厭戰,所以相方只發生言語上的互相譴責,而未變為軍事上的衝突。再加上2008年金海嘯重創了美國的經濟,而新任總統歐巴馬上台後國策轉趨緩和,所以目前還能維持在和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