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 ~超急~ 東漢戚宦相爭問題 ~超急~ 20分

2009-06-13 11:02 pm
1. 光武帝削弱三公權力,將實際行政權交給尚書台,由皇帝掌握實權。咁點解會令外戚宦官容易干預朝政?

2. 東漢幼主即位,點解會由太后掌權,而唔係D大臣?

3. 點解皇帝大個左要靠宦官殺外戚? 皇帝自己冇E個權力咩?

4. 照第一題咁講,戚宦相爭光武帝係唔係要為此負上最大既責任? 點解?

超急~~~ 後日考試!!! 唔該!!!!
更新1:

[email protected] : 1. 外戚係負責朝政既, 同內廷有咩關係 點解外戚可以干預內廷 cawater_馬屎 : 1. 你話「太后由於不認識朝中官員,再加上深居后官多時,認識的就只有娘家的親人。因而太后便乾脆去援引外威典掌要職,因而導致外威專權。」 咁同「光武帝削弱三公權力,將實際行政權交給尚書台,由皇帝掌握實權。」有咩關係

更新2:

cawater_馬屎 : 和帝後的君主即位年齡我也知道... 請看清楚我的補充的要求...

更新3:

對對對 就是這樣了

回答 (2)

2009-06-13 11:32 pm
1. 光武帝削弱三公權力,將實際行政權交給尚書台,由皇帝掌握實權。咁點解會令外戚宦官容易干預朝政?
外戚: 是指皇帝的每族、妻族,即太后,皇后的家系,東漢時期,皇帝的嫁娶,不出世家 大族,外戚又常是其中最有勢力的家族。
戚宦相爭的原因:**
兩漢時期,外戚擅權、宦官亂政之風甚烈。而東漢和帝以後尤其嚴重。在東漢後期的大約一百年間,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政,相互傾軌,使朝政陷入極端黑暗混亂之中。
戚宦紛爭的由來可以概括如下:
1. 外戚宦官之亂政起自西漢:
漢朝外戚擅權的禍根在西漢高祖時就已埋下,西漢初年,鑒於秦王室孤立而速亡,除大封宗室之外,更引用外戚輔政,且劉邦為對付功臣而倚重呂后,造成呂氏專政的局勢。
武帝設大司馬大將軍,必須由外戚擔任。而武帝、昭帝時霍氏、宣帝時的史氏、許氏,元、成、哀、平帝時的王氏、傅氏、丁氏,都以外戚而握重權,最後終於導致西漢王朝的滅亡。除此之外,宦官參政在西漢初期亦已開始,武帝設內朝官,晚年在內廷以宦官出納奏章,宦官因而漸握權。
2. 中央權力的內移遺禍不淺:
光武帝恐怕丞相奪權篡位,故不信任三公,故利用外戚以削弱三公之軍政權力,為內朝爭權提供了條件。因為內朝的官職往往落在外戚或宦官之手,皇帝比較精明強幹時,尚能加以駕馭。一旦出現東漢後期君主幼弱那樣的條件,便導致了外戚宦官挾主專政的惡果。
3. 君主沖齡夭壽致外戚專權:
自和帝起,東漢有十個皇帝都是沖齡即位、短命而死。每次幼主登基,多由太后臨聽政。太后必然重用自己的家族,遂造成外戚專權。
4. 君主成長藉宦官奪回政權:
外戚的專政,削弱了皇權。君主一旦長大了,要掌握實權,就必須尋求支持自己的政治力量。於是皇帝便依靠身邊最親信的宦官來翦除外戚,形成宦官專政的局面。不久,皇帝死了,新的幼主即位,又是太后臨朝。外戚專政、排斥宦官,然後是宦官翦除外戚、取代外戚專政。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不已。東漢後期就是在這種戚宦互相傾軋、交替專權的局勢下渡過,直至東漢滅亡。


2. 東漢幼主即位,點解會由太后掌權,而唔係D大臣?
東漢從中期的和帝開始,皇帝多數夭折,往往是幼主繼位,母后臨朝。 ... 外戚中當權者們為了長期掌權的需要,千方百計地控制並籠絡住皇帝,擁立幼帝 ... 馬太后是東漢名將馬援的女兒,明宗的皇后。肅宗即位以後,她被尊為皇太后,臨朝輔政

3. 點解皇帝大個左要靠宦官殺外戚? 皇帝自己冇E個權力咩?
宦官多獲勝的原因:**
1. 皇帝信任:外戚權大時,可威脅皇位,但宦官則絕無當皇帝的可能,充其量只是貪污而已。故宦官多得皇帝信任,而外戚則為皇帝所猜忌。
2. 接近皇帝:宦官經常與皇帝接近,外戚與皇帝較疏遠,故皇帝與宦官的感情自然 較外戚為親密。
3. 地位穩固:外戚的權位,常因皇帝的更易、或母后的死亡而發生動搖;但宦官則不受上述情形的影響,地位較外戚穩固,故在雙方鬥爭的過程中,宦官獲勝的機會,自然較外戚為高。

4. 照第一題咁講,戚宦相爭光武帝係唔係要為此負上最大既責任? 點解?

戚宦相爭乃東漢滅亡主要的內部因素,此為君權擴張所產生的影響。光武帝有鑑於王莽藉輔政大將軍權勢篡漢,容易搶奪君權。故其即位後廢輔政大將軍,同時強化尚書臺職能,並把本屬輔政將軍之一的大司馬變成外朝三公之一。光武帝只是把內外朝之分取消,可是因君主集權而造成的宮內官權重的問題並未改善,特別是位卑權重的尚書臺,使皇帝的親信能以此職在短期內涉足權力核心。然而此制亦使尚書臺容易受制於權勢甚大的外戚和宦官,於是尚書臺遂成為了外戚與宦官的角力場。而東漢君主早夭及年幼繼位,使宦官與外戚之鬥爭越趨激烈,是為戚宦相爭。多數也是依此方式循環;幼主即位,母后臨朝,外戚專政,皇帝長大後用宦官除外戚,宦官得勢,皇帝年輕駕崩,循這模式此消彼長,使朝政混亂。

  另一內部主因是黨錮之禍,這是因為內朝制度的問題,朝臣難以監管,清議就成了其唯一可資使用的監管方式。此源於光武帝為加強人民對國家的向心力,遂表彰士人氣節,又大興儒學,提倡忠孝。士人逐澌養成崇尚氣節,進而批評朝政。此有利於與朝臣名士仍有密切交往的外戚,但自有「跋扈將軍」之稱的外戚梁冀敗亡後,宦官日漸得勢,無視朝臣議論,於是借尚書之職權大規模地剷除異己,釀成兩次黨錮之禍。此禍延續了二十年,此後賢良盡去,士流摧折,宦官乃實際政權的掌握者,他們以養子傳國襲封,並以兄弟姻戚充任州郡首長,於是貪殘成風,朝政敗壞至極。

所以, 戚宦相爭光武帝要為此負上最大既責任!!!!!!!!

祝考試成功!!!!!!!!!!!!!!!!!!!!!!
2009-06-13 11:19 pm
1) 和帝前期,其實多數帝皇也是成年的。但是自和帝起吧,由於君主多數也是沖齡便即位。由於不夠年齡太細關系,因而未能處理政事而由太后去臨朝聽朝。當然,太后由於不認識朝中官員,再加上深居后官多時,認識的就只有娘家的親人。因而太后便乾脆去援引外威典掌要職,因而導致外威專權。
- 看點
1)和帝起皇帝年輕
2)太后聽政
3)任用娘家親人

2) 由於當時太后深居官中,少與朝臣去會面關系。所以只能
任用娘家親人去掌權當重臣。
3)皇帝想收回外威之權,憑一己之力是無法與他們對抗的。
因而他們的方法就是尋求支持自己的政治力量。
當然可有朝中大臣及宦官給他們選擇。但是大臣與皇帝距離太遠,根本未知誰是外威的黨羽。因而皇帝只能去借助身邊親近的宦官去翦除外威喔。
4)光帝當然有責任,但應佔少數。
皇帝早死,他沒法控制的。


2009-06-13 17:10:08 補充:
答樓主 :

這有尚大的關系。
首先光武帝至章帝頭三任皇帝也屬於合齡所執政。
因而權力還能保存於皇帝手中。
但自和帝到獻帝起,上位的君主全部也少於18歲。
其中和帝更是10歲便即位。因此君主不能有能力
處理政事間接導致太后聽政及引用外戚。

簡略 --
皇帝年幼繼位 → 無能為力 → 太后助政 → 外威獨權 → 外威專權

2009-06-13 18:49:32 補充:
另注 ----

和帝後的君主即位年齡

-和帝 10歲
-殤帝 01歲
-安帝 13歲
-少帝 01歲
-順帝 11歲
-沖帝 02歲
-質帝 08歲
-桓帝 15歲
-靈帝 12歲
-少帝 17歲 <---- 和帝後漢帝最老的即位年齡
-獻帝 09歲 <---- 未代漢帝

2009-06-14 11:52:15 補充:
樓主所問的是 皇帝掌權 與 外威專權 有甚麼關連嗎?!,
參考: 自己, 自己 ,,, 中史書 ..., 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19 14:29: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613000051KK0095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