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2009-06-13 4:07 am
彭端淑 <為學一首示子侄>論點,論證手法,論據是什麼? 

回答 (3)

2009-06-13 5:35 am
✔ 最佳答案
主旨:勉勵子姪們做學問必須力學不倦,持之以恆,才能有所成就。

結構與內容:本文共四段,分成引論、申論、結論三部分,其中申論又分「據理論證」與「舉例論證」。
 (1) 第一段(起):引論││提出論點。
  先說明一般論點:凡事皆有難易,關鍵在於「做」與「不做」。
  接著導入具體論點:為學也有難易,關鍵在於「學」與「不學」。
 (2) 第二段(承):申論││據理論證。
承接前段進行申論昏庸不可限、聰明不可恃,強調唯有不斷學習方能有成。
 (3) 第三段(轉):申論││舉例論證。
  舉蜀地貧富二僧為例,進一步申論正反對比,說明有志竟成的道理。
 (4) 第四段(合):結論││總結前文。
  勉人不論資質高下,都應該立志向學,努力不懈。
***************************
第一段引論,先泛說天下事沒有絕對的難易,關鍵在於「為」與「不為」。接著引入本題,說明做學問也是一樣,只看人是否夠努力,強調努力向學的重要性。
第二段針對首段的主要論點進一步申論,並運用對比手法,從正反面論證:天資高下絕非為學是否有成的關鍵,關鍵全看個人是否力學不倦。這一段同時也是「據理論證」的部分。
第三段舉四川貧富二僧的事例為論據,證實只要能付諸實際行動,終有成功之日,否則即使條件再優越,終究只是空想。本段算是「舉例論證」的部分。
第四段自然得出結論:不論資質高下,都應該立志向學,努力不懈。



2009-06-12 21:39:55 補充:
敘述了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為論據說明主觀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用了設喻論證的方式,用貧富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來作事例論據。

2009-06-12 21:41:36 補充:
希望幫到你啦,有咩需要叫我啦 =)
2009-06-13 6:08 am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
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
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
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
;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
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
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
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
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
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
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自敗
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
自立者也。


作者簡介:

彭端淑,字儀一,號樂齋,四川丹稜人。生於清康熙三十八年﹝
西元一六九九年﹞,卒於乾隆四十四年﹝西元一七七九年﹞,雍
正年間進士,晚年曾於成都錦江書院講學,著有白鶴堂詩稿、白
鶴堂文稿。

原文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翻譯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做,那麼困難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麼容易的事情也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學習,那麼困難的也容易了;不學習,那麼容易的也困難了。四川的邊境上有兩個和尚,其中的一個貧窮,其中的一個富有。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怎麼樣?」富和尚說:「您靠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靠著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幾年來想僱船而往下遊走,還沒有能夠去成。您靠什麼能去!」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告訴富和尚。富和尚顯出了慚愧神色。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


因此,天資聰明和敏捷,雖然可靠卻也是不可靠的;自己仗恃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那就是自毀前程的人 。愚笨和平庸,好像會限制人,卻也限不住人;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學習的人,那就是能成就自己的人了 。



圖片參考:http://hk.yimg.com/i/icon/16/1.gif
主旨就是最後一段

天資聰明和敏捷,雖然可靠卻也是不可靠的;自己仗恃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那就是自毀前程的人 。愚笨和平庸,好像會限制人,卻也限不住人;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學習的人,那就是能成就自己的人了 。


為學一首示子姪: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2009-06-12 22:10:13 補充:
為學一首示子姪: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

2009-06-12 22:11:07 補充:
為學一首示子姪 翻譯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差別嗎?只要去做,那麼困難的也變成容易了;如果不做,那麼容易的也變成困難了。人們求學,有困難和容易的差別嗎?努力學習,那麼困難的也變成容易了;不去學習,那麼容易的也變成困難了。
我天生資質愚昧,趕不上別人;我天生材質平庸,也趕不上別人。只要天天學習,長久而不懈怠;到了有成就的時候,也就不覺得自己愚昧和平庸了。我天資聰明,比平常人高出一倍;我反應敏捷,比平常人高出一倍。捨棄而不用,那根愚昧和平庸的人就沒有什麼不同了。既然如此,那麼愚昧、平庸和聰明、敏捷的功用,哪有固定不變的道理呢?
四川的偏遠地方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有。

2009-06-12 22:11:38 補充:
窮和尚告訴富和尚說:「我想要到南海去,你認為怎麼樣?」

  富和尚說:「你憑什麼去呢?」

  窮和尚說:「我只要一個瓶子和一個飯缽就夠了。」

  富和尚說:「我幾年來想要雇船順流前去,還不能辦到,你憑什麼去呢?」

  第三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把經過告訴富和尚,富和尚露出慚愧的神色。位於西邊的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的路程;富和尚不能到達,窮和尚卻到了。我們一般人立定志向,反而比不上四川偏遠地方的窮和尚嗎?

2009-06-12 22:12:06 補充:
因此,聰明和敏捷好像可以倚仗,卻不可以完全倚仗的;自己仗恃著聰明和敏捷,卻不努力學習,這就是自取失敗的人。愚昧和平庸,好像可以限制人,卻不可能完全限制人的;不被自己的愚昧和平庸侷限住,而努力不懈地學習,那就是能夠成就自我的人了。

2009-06-12 22:14:58 補充:
作者:

彭端淑,字儀一,號樂齋,清四川省丹稜縣人。幼而穎異,十歲能文,雍正年間進士,派任廣東肇羅道觀察使。當時州縣積案有三千餘件,彭端淑權衡事情輕重,依律法斷案,才一月時間,積案都清了,長官從此非常倚重他。有一回負責運米到粵西,回程不慎失足落水,幸而被救。於是感慨道:「人在宦途不得意時,總怪別人排擠,這次我能怪誰擠了我?所幸未葬身魚腹,是上天厚待我,我還有什麼所求呢?」於是告歸。晚年在成都錦江書院講學十幾年,以實用學問教導弟子,活到八十一歲。他學識淵博,和弟肇洙、遵泗都很知名,一時有丹稜三彭的美稱。

  

2009-06-12 22:15:13 補充:
  他寫過一首贈僧詩:「有僧遠至蜀中至,赤足峰頭向我鳴。欲刻韋陀鎮佛寺,為求巧匠到京城。一瓶一缽隨緣募,千山千水背負行。志士苦行能若此,人間尚有何事難!」顯而易見,這種惜時如金,諄諄勸學的態度,正是他著名散文「為學一首示子姪」所要表達的旨意,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精髓。

2009-06-12 22:15:30 補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的中心論點是指出求學的成敗,在乎於願學與否,與難易無關。

論證手法:作者使用了分論點,首段分論點是有關天資,使用孔子的學說,由天資愚鈍的弟子--曾参所繼傳,而且傳揚開去,表示了人成勁與否,跟天資無關。

第二段比較了天資與愚笨或者聰敏,只要努力,都會成功。

第三段的分論點是成功與學習無關,與貧富無關。使用了蜀鄙二僧欲前往南海,貧僧能去,但富僧則不能前行的故事。帶出人假如努力,願做,都可成功。

第四段引出結論,總括天資聰敏但,但不加努力,與平庸的人沒有分別,同時都帶出勤學的重要性。

2009-06-12 22:15:52 補充:
主旨:勉勵子姪們做學問必須力學不倦,持之以恆,才能有所成就。

2009-06-12 22:16:15 補充:
結構與內容:本文共四段,分成引論、申論、結論三部分,其中申論又分「據理論證」與「舉例論證」。

 (1) 第一段(起):引論││提出論點。

  先說明一般論點:凡事皆有難易,關鍵在於「做」與「不做」。

2009-06-12 22:16:27 補充:
2) 第二段(承):申論││據理論證。

2009-06-12 22:16:46 補充:
(3) 第三段(轉):申論││舉例論證。

2009-06-12 22:17:01 補充:
(4) 第四段(合):結論││總結前文。

2009-06-12 22:17:36 補充:
起^承^轉^合

2009-06-12 22:17:56 補充:
第一段引論,先泛說天下事沒有絕對的難易,關鍵在於「為」與「不為」。接著引入本題,說明做學問也是一樣,只看人是否夠努力,強調努力向學的重要性。
第二段針對首段的主要論點進一步申論,並運用對比手法,從正反面論證:天資高下絕非為學是否有成的關鍵,關鍵全看個人是否力學不倦。這一段同時也是「據理論證」的部分。

第三段舉四川貧富二僧的事例為論據,證實只要能付諸實際行動,終有成功之日,否則即使條件再優越,終究只是空想。本段算是「舉例論證」的部分。

第四段自然得出結論:不論資質高下,都應該立志向學,努力不懈。
參考: me, you, you, you, you, you, you, you, you, you, you, you, you, you, you
2009-06-13 5:45 am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的中心論點是指出求學的成敗,在乎於願學與否,與難易無關。

論證手法:作者使用了分論點,首段分論點是有關天資,使用孔子的學說,由天資愚鈍的弟子--曾参所繼傳,而且傳揚開去,表示了人成勁與否,跟天資無關。

第二段比較了天資與愚笨或者聰敏,只要努力,都會成功。

第三段的分論點是成功與學習無關,與貧富無關。使用了蜀鄙二僧欲前往南海,貧僧能去,但富僧則不能前行的故事。帶出人假如努力,願做,都可成功。

第四段引出結論,總括天資聰敏但,但不加努力,與平庸的人沒有分別,同時都帶出勤學的重要性。
參考: 我


收錄日期: 2021-04-19 15:11: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612000051KK0164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