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上

2009-06-13 12:10 am
本人想知道《孟子.告子上》的主旨和其所表達的深層意思,謝謝!

回答 (1)

2009-06-18 12:43 am
✔ 最佳答案
孟子認為人祗要順著本性所發動的心情,就可以為善,這也就是他所說人性本來是好的道理,至於做不好的事,並不是本來材質不好的罪。譬如憐憫傷痛的心,是人人都有的;羞恥厭惡的心,也是人人都有的;恭敬的心,也是人人都有的;是非之心,也是人人都有的。這憐憫傷痛的心,便是仁愛;這羞恥厭惡的心,便是道義;這恭敬的心,便是禮法;這是非之心,便是理智。照這樣看來,仁愛、道義、禮法、理智這四端,並不是從外面煉成這樣的,原是自己本來就有的,不過人不去思考罷了。所以說,用心去研求,就可以得到它,不用心去研求,就把它失掉了。到後來所做的事,好壞的不同,竟有相隔一倍到數倍甚至不能計算者,這都是不能充分發揮他本來材質的緣故。《孟子‧告子篇》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篇)
這是說仁道,就是人的本心;義理,就是人的大路;人拋卻了大路不去走,放棄了本心,不知道尋回,真是可憐。人有雞犬放到外面去,則曉得去找牠們回來,放了心出去,倒不曉得去找牠回來。所以學問之道,沒有其他的方法,祗要把放失的心求回來就好了。


  孟子教人凡事要反求自心,保守存養,勿因私欲而失其本心。設使人無良心,而但有利害之私情,則凡可以偷生免死者,皆將不顧禮義而為之。假使人所想保全的沒有再比生命更要緊,那末,凡是能保全生命的,就不論什麼卑鄙的手段,都肯使出來了。假使人所憎恨的沒有再比死亡更厲害的話,那末,凡是能夠逃避死亡與禍患的,就不論什麼違反大義的事,都肯做出來了。不過話說回來.人還是有良心的,為了大義的緣故,人所想保全的,有比生命更可貴者。人所憎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者。因為人是有良心的,所以人就能捨生取義,這不僅有道德的人,才有這存心,實在是人人都有的,不過有道德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孟子‧告子篇》
參考: WEB


收錄日期: 2021-05-02 21:50: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612000051KK0106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