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現在中國還有沒有鹽稅?

2009-06-09 8:49 am
碧血鹽梟說,清朝時鹽稅佔了國家稅收一半以上,
查一查資料,原來民國時期鹽稅仍然存在.

那我想請問一下,
新中國建立後,鹽稅還存在嗎?
當今的鹽稅制度又是怎樣的呢?
比諸歐美各國又如何呢?

更新1:

太複雜,實在不能明白新中國的鹽稅制度和民國及滿清時有什麼分別,是減輕了嗎?

回答 (1)

2009-06-09 7:37 pm
✔ 最佳答案
(1) 中國
鹽稅是中國很古老的一個稅種,早在夏、商、西周時期徵收的“山澤之賦”中就包含著對煮鹽課徵的賦稅。春秋戰國時期開始設官掌管鹽政並徵收鹽稅後,鹽稅形成一個獨立稅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務院於1950年1月20日頒布了《關於全國鹽務工作的決定》,建立了新的鹽務管理機構,確定了鹽稅的徵收原則、鹽稅稅額和管理辦法,從而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鹽稅制度。
為了加強鹽稅徵收工作,並有利於鹽務部門集中力量從事發展鹽業生產,從1958年7月1日起,鹽稅的徵收工作由鹽務部門轉為稅務部門辦理。
1973年稅制改革時,把鹽稅併入工商稅,作為一個稅目,但仍按原來的鹽稅徵收制度執行。
1984年工商稅制全面改革時,鹽稅從工商稅中分離出來,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鹽稅條例(草案)》,鹽稅重新成為一個獨立稅種。鹽稅的納稅人是在中國境內從事生產、經營和進口鹽的單位和個人。鹽稅的徵收原則為“從量核定、就場徵收、稅不重徵”。鹽稅的徵收原則決定了鹽稅具有3個特點:(1)採用從量計徵;(2)按照不同產區、鹽種和用途,確定差別稅額;(3)實行一次課徵制。鹽從生產到消費,在全部流通過程中不論經過幾道環節,只在規定的環節徵收一次鹽稅。
由於鹽稅稅額是根據不同產區鹽業資源,運輸、生產條件和成本利潤情況制定的,不同產區的鹽稅稅額是有差別的,每噸鹽的稅額最低的為40元,最高的則為160. 80元。而供給消費者的食鹽,其售價水平不因稅額多少而異。
鹽稅為資源稅性質,國家徵收鹽稅是國家參與鹽業生產創造的國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形式,旨在調節不同產區鹽資源的級差收入。 1994年稅制改革時,將鹽稅併入資源稅,作為其中的一個稅目,簡化徵稅規定。
(2) 法國

在1286年, 菲利普四世首先作為一種臨時稅,查理五世定它是一個常設稅。早期是統一徵收,但后来在不同的省份有不同的價格, 导致走私, 备受反对。 己于1790取消.

(3) 印度

印度早有稅鹽。然而183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統治印度,特別對印度鹽收稅,以方便自己的鹽進口。當英國官方於1858年從該公司接管印度,稅金沒有廢除。

印度公眾抗議活動在整個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 导致最終甘地的非暴力抵抗及不合作主義在1930的反英国鹽稅游行示威, 是在歷史上的印度獨立運動一個轉折點。

鹽稅到尼赫魯成為總統的臨時政府於1946年成立时废除。


2009-06-09 14:39:50 補充:
2009-06-09 12:09:35 補充
太複雜,實在不能明白新中國的鹽稅制度和民國及滿清時有什麼分別,是減輕了嗎?


1) 新中國的鹽稅相对減輕了很多, 现代一噸鹽的稅額才一百幾十, 每年鹽稅估计约幾十億元, 占全国税收幾萬億元不到 0.1 %

2) 古代鹽的製造比較困難, 又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東西. 古代政府可以控制住鹽的生產源和運輸途徑, 政府的收入途徑不多, 所以很注重這個稅收, 加以重稅

而現在大批量生產鹽, 運輸也很簡單方便, 政府的稅收途徑比過去多出了很多, 實在沒必要再在這些本身價值就不高的生活必須品上加重稅.

2009-06-09 14:43:35 補充:
3) 民國時期政府對鹽的產製, 運銷所徵的捐稅,是主要財政收入之一。 1913年,北洋政府與外國銀行團簽訂借款,以鹽稅抵押,中國政府僅能使用鹽稅收入抵債後的餘款(即鹽餘)。

1913年12月,北洋政府頒布,規定每百斤徵稅二點五元。1914年全國鹽稅之收入為六千六百八十六萬元,至1919年增為八千七百五十萬元。嗣後內戰,各省为筹軍费,相繼增加鹽稅。

到1937年全國已達二億二千八百六十三萬元,佔財政總收入的 22.9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為了籌措軍費,於1942年1月1日起停徵鹽稅,實行食鹽專賣 (即政府独市生意),後因成績不佳,於1945年又改為徵稅。

2009-06-09 15:17:38 補充:
4) 鹽稅制度方面, 除了專賣外, 各时期主要都是在產製, 運輸时按重量计税, 而不在销售点征税. (如现代的销售税)

但如何平衡不同地方徵不同的稅(因为成本不同), 又避免各地价格不一引起走私, 就是必须微调的地方. 现代鹽相对是十分便宜的东西, 这个问题就不大了.


收錄日期: 2021-04-19 17:42: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609000051KK0007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