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產生背景之比較
洋務運動維新運動
對外挫敗清廷於鴉片戰爭及英法聯軍之役連遭挫敗,割地賠款,受盡欺凌。有識之士體驗到洋人武器的精良,深知非仿傚西方製造槍炮船艦,實難以抵禦外侮。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敗於小國日本。有識之士始知單恃船堅炮利,不足以抵禦外侮。日本推行明治維新,傚法西方軍事、政制,即轉弱為強,此足以作為 中國借鏡。
西學影響鴉片戰爭後,不少知識分子開始留意西學。魏源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成了洋務思想的先河。英法聯軍之役的慘敗,使更多人正視中國軍事落後的事實,紛紛提倡西學,形成一股新思潮。同、光年間,傳教士李提摩太、林樂之等極力介紹西方科技,鼓吹中國變法﹔國人如嚴復等,亦致力翻譯西籍,鼓吹新思想。
其它因素自五口通商後,列強商品大量在中國廉價傾銷,嚴重打擊城市工業及農村經濟。朝野人士皆主張仿傚西洋,振興實業,改善經濟。光緒親政後,眼見中國內憂外患,已欲變法圖強,適時康有為多次上書,光緒遂決心變法。
推行目的(相同處)兩項運動都欲向外國學習,務求改革圖強,確保清室的統治地位。
推行目的(不同處)着重點在富國強兵,在政治方面並無重大改革。改革較全面,兼及政制方面。
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失敗原因之異同
洋務運動維新運動
相同之處慈禧阻撓慈禧挪用海軍經費興建頤和園,影響海軍的擴建。慈禧太后反對新政,發動政變,囚禁光緒於瀛台,使新政失敗。
舊派反對倭仁、徐桐等保守派,認為西方科技乃末藝之學,不足以救國,故竭力阻撓。榮祿、裕祿等滿洲親貴,因新政注重西洋政制,推行立憲,損及滿族權位,故群起反對。
識見不高曾國藩、李鴻章等領導者,只知仿傚洋人的軍事及經濟,未能施行全面改革,加上缺乏完備的推行計劃,故收效不大。康有為、梁啟超等主持人,對國際形勢及變法的根本原理缺乏深切的認識,加上求治心切,主張「全變」、「速變」,步驟凌亂,欲速而不達。
不同之處改革阻力當時民智未開,民眾因迷信及守舊,對一切洋務盲目反對。不過,奕訢、曾國藩、李鴻章等領導人,均位高望重,慈禧及滿族大臣不能不作敷衍,故能推行三十餘年。人民漸接受西方事物,不再盲目反對。不過,康有為、梁啟超等主持人,既為漢人,又官小權輕,加上光緒並無實權,故推行阻力很大,只維持了一百零三天。
改革重點側重於擴充武備,鞏固國防,改革欠全面,管理不善,是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推行全盤改革,包括政治、軍事、教育和經濟等﹔但因與滿清貴族權位有衝突,激起他們的強烈反對。
改革進度改革緩慢,地方督撫各自進行,推行三十餘年,因甲午戰敗才告失敗。推行太急,未能循序漸進,故在守舊勢力反擊下而徹底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