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太平天國官爵名稱繁多,然別其門類,不外乎正職官、同職官兩大類,同職官又分典官、屬官二途,典官、屬官的等級地位視其“職同”正職官某一級為准。
太平天國前期正職官分朝內官、軍中官、守土鄉官、女官幾種,等級依次為:王、侯、丞相、檢點、指揮、將軍、總制、監軍、軍帥、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正如清方《賊情匯纂》所記:“其品級次序則偽王最尊,次偽侯,次偽丞相,次偽檢點,次偽指揮,次偽將軍,此偽朝內官品級之大略也。軍中總制最尊,次監軍、次軍帥,次師帥,次旅帥,最下為卒長、兩司馬,此偽軍中官品級之大略也。侍衛、典事注以職同某官,意皆偽朝雜職。”[1](第3冊,p100)
太平天國前期職同官分典官、屬官兩大類,大略有:(1)京中各典官及各軍典官:如總聖庫、總聖糧、提某關、總巡查、天朝督內醫、各門巡守將軍、典繡飾等。(2)天王宮及各王府典官:侍衛、侍臣、掌朝儀、掌朝門、左史、右史、引贊、通贊、朝內拯危急、典天輿、宣詔命、宰夫、漿人、舂人、禦正、理文、理袍、理靴、理茶、提教等。(3)各級正職官的屬官:六部尚書、丞宣、僕射、參護、通傳、指使、經歷、六部掌書、書理、大旗手、尉、伺、傳等。
通過對太平天國前期官爵名稱的分析,可以大致看出太平天國官制的思想來源。
1.太平天國領袖們根據《周禮》等古代經典創造性地設計了自軍帥以下的低級軍中官、鄉官及各類典官。時人筆記記載太平天國的州縣鄉官根據《周禮》所載而設。《皖樵紀實》載:“賊竊周官制,立偽軍帥、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伍長等鄉官(軍、師、旅帥,以前、後、左、右、中等營分)。”[2](第2冊,p92)《劫餘灰錄》稱:“賊踞南京,偽法姬周儀制,不設府州縣,令立軍、旅、師帥、百長、司馬名目,統屬監軍節制……”[2](第2冊,p140)實際上太平天國並非照搬周官制,《周禮夏官司馬第四》載:“凡制軍,軍有二千五百人為軍……軍將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為師,師帥皆中大夫;五百人為旅,旅帥皆下大夫;百人為卒,卒長皆上士;二十五人為兩,兩司馬為中士;五人為伍,伍皆有長。”周官制是以卿、中大夫等各品階的官員來任軍、師、旅、卒、兩各級建制的長官。而太平天國則直接取周官制中的師帥等階為官名,並先後改“軍將”為“軍長”、“軍帥”。
太平天國的各類典官和後宮女官,多以職事為官名。其中一些官名直接襲用《周禮》,如左史、右史、禦正、舂人、漿人、傳等。而更多的是略為變通周官制,取周禮中官吏的命名原則,如取“掌炭”、“司戈”、“典絲”等官名中的“掌”、“典”、“理”等動詞,加上所管職事,構成“典天輿”、“理文”、“掌朝儀”等太平天國官名。所不同的則是隸屬天王、東王等各王的太平天國典官須分別冠以王號,區別隸屬關係。如天王的典馬轎官為“典天輿”,東、西各王的則曰“典東輿”、“典西輿”等。仿《周禮》而制定的官名,職掌與名稱相符,通曉明白。即使如“典天浪”、“理能人”等貌似莫名的典官名,只要弄清“天浪”指雨,“能人”指傷患,便可知這些官名仍循周官制的命名原則。
由於太平天國的上層受文化知識的局限,有時不免也會因對《周禮》望文生義而鬧出笑話。太平天國的宰夫只是卑微的屠夫頭目,而《周禮》中的宰夫是監察官,地位僅次於天官塚宰之大宰、小宰。故被曾國藩的情報官員張德堅攻擊為“妄托古制,沿其名而悖其意”[1](第3冊,p77)。然而他不明白官名的發展趨勢是愈來愈簡明,職事愈來愈明瞭,太平天國官制的命名原則順應了這種趨勢。
2.太平天國借用秦漢以來歷代官制中的部分官名來設置前期的中高級職官。張德堅《賊情匯纂》言太平天國的“一切偽教章程及行軍號令,皆雲山及盧賢拔所訂”。馮雲山“粗知文義,為村塾師,兼通星卜”,盧賢拔亦“粗通文墨”,兩人都是誦習過封建經書和典制的小知識份子,故他們擬定的許多官名都取自古代漢族政權的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