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二次大戰的經過及事情

2009-06-06 9:00 pm
我想要二次大戰的導火線,經過(年份同事情),結果同埋戰後問題.唔該.

回答 (3)

2009-06-12 9:08 pm
✔ 最佳答案
第二次大戰



歷史背景 歐洲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戰爭對整個歐洲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破壞,股票市場相應也遭受了重大挫折。美國由於在一次大戰中遠離主戰場,經濟並沒有遭到戰爭的破壞,在一次大戰結束之後,美國一躍 成為世界的強國。 20世紀的經濟發展 進入20世紀以後,依靠著經濟基礎設施和生產技術的重大革新——橫誇北美大陸的鐵路體系基本建成,所帶來的運輸成本的下降,電力開始出現,煤炭的用途日益擴展所引致的能源創新,使得以美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持續繁榮的增長階段。股票的籌資,或者說資本集中功能,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尤其是機器大工業的重要催化機制。 從1923年起美國經濟在新興工業如汽車、電訊、電力、化妝品和化學工業等的引導下,藉助於汽車引致的新型運輸體系和市場營銷技術,狹隘的地區市場被打破,產品的銷售區域大大擴展,消費者的流動性大大增強。整個國民經濟顯得產銷兩旺,欣欣向榮。   持續的經濟繁榮,也使得投資者的信心空前高漲——在“迅速致富”的欲望驅使下,幾乎逐個20年代,上至錢袋羞澀的政府官員、滿腦肥腸的金融家,下至飯店裏的服務員和家庭主婦,都在“一夜暴富”的召喚下紛紛投資於股票和房地產市場,有力地推進了股票與房地產價格的上揚。人人都想發財,人人都想投資(實質是投機),而建立在保證金基礎之上的信用交易,或稱“墊頭交易”的交易規則,為投資者提供了“財務杠桿”,使他們擁有更大的投機機會。 道瓊斯工業指1920-29年 股票市場仍然節節上揚,道瓊斯工業指數不斷創造新高:1926年的道指僅僅只有120點,1927年突破了200點,至1928年就越過了300點大關。進入1929年,股市一路上升,人們對1929年寄予了更大的希望。1929年9月,道指終於走到了數年來的最高點——386點。


經濟大衰退的經過 股票市場的崩潰,引起了投資者信心的下降,企業籌資日趨困難,經濟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約束。股票市場的崩潰,還引起了銀行不良貸款的急劇上升——許多不信用交易,由於股價的下跌,許多投資者幾乎到達了破產的邊緣,根本無法清償原先的貸款,引發了大規模的銀行“擠提”事件,銀行大量倒閉,貨幣大量消失,企業融資更加困難,經濟走向了“螺旋式”的下滑軌道,終於導致了一場長達4年之久的“經濟大衰退”,成為百年中最黑暗的一個經濟時期。 經濟大衰退的蔓延

經濟大恐慌,是指1929年至1939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

這次經濟蕭條的情形比任何一次經濟衰退的影響都要深遠的多。這次經濟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的:首先發生在木材價格上(1928年),這主要是由於蘇聯木材競爭的緣故,但更大的災難是在1929年到來的,加拿大小麥過量生產,美國強迫壓低所有農產品產地基本穀物的價格,不管是歐洲,美洲還是澳洲。農業衰退由於金融的大崩潰而進一步惡化,尤其在美國,一股投機熱導致大量資金從歐洲抽回,隨後在1929年10月發生了令人恐慌的華爾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國銀行家收回了給奧地利銀行的貸款,但這並不足以償還債務。這場災難使中歐和東歐許多國家的制度破產了:它導致了德國銀行家為了自保,而延期償還外債,近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國有很大投資的英國銀行家。資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業化國家中都帶來了出口和國內消費的銳減:沒有市場必然使工廠關閉,貨物越少,貨物運輸也就越少,這必然會危害船運業和造船業。在所有國家中,經濟衰退的後果是大規模失業:美國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1932年的最大數據)。經濟大恐慌對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響,使得在一個幾乎被歐美銀行家和商人企業家完全支配的地區失去了外資和商品出口。

經濟大恐慌的普遍影響導致了:

提高了經濟的計劃性;
以關稅的形式強化了經濟的民族主義;
激起了作為共產主義替代物的浪漫-極權主義政治運動(如德國納粹)。經濟大恐慌相對於其他單一原因來說是最能夠解釋為什麼在1932年到1938年之間歐洲大陸和拉丁美洲各國政治逐漸右翼化。
2009-06-11 2:39 am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是至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大的全球性戰爭。[1]交戰雙方是以中華民國、美國、英國、自由法國、蘇聯等為主的政府組織組成同盟國,與以納粹德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等為主的軍國主義國家組成軸心國集團。戰爭進展到最高潮時,全球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有19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戰火遍及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最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結束。

儘管在1939年9月之前,埃塞俄比亞的抗意戰爭,中國的抗日戰爭(有人認為起始於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也有人認為起始於1931年的瀋陽事變)[2][3]等反軍國主義的抵抗已經開始,但普遍持有歐洲中心觀的學者認為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4][5],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告結束。這場戰爭總計造成了約7千2百多萬人死亡[6],佔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千萬)約3.71%。據估計,大戰期間,錢財損失約13850億美元,大量房屋受破壞。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樑的損壞,則難以估計。
2009-06-08 6:31 pm
戰事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可分為歐洲和亞洲兩大主戰場,另外交戰雙方還在太平洋、大西洋及北非、澳洲等進行了規模不等的戰爭。在歐洲,戰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一戰的結果造就納粹主義在德國興起,使德國成為了二戰的主要策源地。在東亞,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抬頭,使得日本走向了侵略擴張之路,以求擴大大和民族生存空間。
經過(年份同事情)
1937年
• 盧溝橋事變
• 淞滬會戰
• 太原會戰
• 徐州會戰

1938年
• 武漢會戰

1939年
• 德國入侵波蘭
• 蘇芬冬季戰爭
• 大西洋海戰

1940年
• 入侵丹麥、挪威
• 入侵法國
• 不列顛空戰
• 義大利入侵埃及
• 羅盤行動
• 希臘-義大利戰爭

1941年
• 希臘戰役
• 克里特島戰役
• 入侵蘇聯
• 列寧格勒圍城戰
• 莫斯科保衛戰
• 珍珠港海戰
• 菲律賓戰役
• 馬來亞戰役
• 第三次長沙會戰
• 香港保衛戰

1942年
• 第二次卡爾可夫戰役
• 珊瑚海海戰
• 中途島海戰
• 史達林格勒戰役
• 第一次阿拉曼戰役
•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
•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1943年
• 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
• 庫爾斯克會戰
•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 入侵義大利

1944年
• 鵝卵石行動
• 諾曼第登陸
• 白俄羅斯攻勢
• 龍騎兵行動
• 市場花園行動
• 斯海爾德河戰役
• 雷伊泰島戰役
• 雷伊泰灣海戰
• 一號作戰
• 突出部戰役

1945年
• 呂宋島戰役
• 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
• 硫磺島戰役
• 沖繩島戰役
• 柏林戰役
• 德國投降-歐戰結束
• 婆羅洲戰役
• 桂柳反攻戰役
• 原子彈摧毀廣島、長崎
• 八月風暴行動
• 日本投降

後續影響
參考: Wiki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11: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606000051KK006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