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功績
推翻帝制,建立中華民國成立
過失
孫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義亦遭到一些負面評價。一些人認為,孫中山在民國建立以後,有多次作為未能貫徹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以下列事例。
二次革命時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國出現分裂。當時宋教仁案未有證據證明是袁世凱指使,袁世凱黃興也力主有司法途徑解決。惟孫文一口咬定袁世凱為元凶,指非用武力不可,從此開展了民國多次內戰的先河;
護法戰爭時召開非常國會的合法性;
組織中華革命黨採行秘密會黨形式,皆存在曲解、損害民主及法治的表現[註 7]。「凡於革命軍未起義之前進黨者,名為首義黨員;凡於革命軍起義之後、革命政府成立以前進黨者,名為協助黨員;凡於革命政府成立之後進黨者,名為普通黨員。」「革命成功之日,首義黨員悉隸為元勳公民,得一切參政、執政之優先權利;協助黨員得隸為有功公民,能得選舉及被選舉權利;普通黨員得隸為先進公民,享有選舉權利。」「凡非黨員在革命時期之內不得有公民資格。」諸如此類的規定,充斥著整個黨章。
孫中山因為不滿西方列強不支持其廣州政權,黨內實行集權之外,轉向師法列寧俄國,推動聯俄容共,國民黨組織機構採行列寧式體制,遭到黨內反共右派與黨外西化民主派頗多批評。孫中山逝世時有三份遺囑,其中一份遺囑乃是致函蘇聯。中國國民黨也曾於第一次代表大會後,甚至考慮國民黨加入第三國際,只是未為莫斯科同意。
主張出賣中國國土及權益
另有一些研究認為孫中山對日本的態度有權宜投機的嫌疑[註 8]。孫中山為換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張把中國東北,也就是滿族發源地——滿洲,讓給日本。此種看法與內地十八省「驅除韃虜」後放棄滿蒙西藏的情緒相契(革命黨在長江中游等地使用之旗幟即為十八星旗)。然而此類主張雖然在辛亥革命前後的革命組織中相當普通。
1915年,袁世凱圖謀在全國復辟帝制,日本駐華公使便向中國政府提出著名的「二十一條」。袁世凱不願接受,又不敢拒絕,有意讓秘書把這事放出去,讓國際組織出面干涉。然而各國政府無力管這事,海外留學生又把這事回傳到國內,舉國上下一片譁然震驚。孫中山看到機會來了,便於當年3月14日密函日本外務部政務司長小池張造,提議只要日本政府推翻袁世凱政府,由他上臺當大總統,一切好說話。為恐日本政府不肯,他在提議中所立的惠策超過了「二十一條」。在這之前的一年,也就是1914年5月11日,孫中山已密函日本政府一個叫大隈的官員(首相大隈重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那時孫中山落荒在外,大隈對他的空頭支票不感興趣。[7]
孫中山革命時期曾頗受日本友人資助,流亡時也曾避居日本。建立共和後企圖推動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亞洲主義,成為日本大東亞戰爭思想根源之一。惟此一戰略後來不受日本日趨激進的擴張派勢力歡迎,孫中山轉向俄國。
有些人認為,當其時之中國落後,幾不具備對外進行平等互利外交的談判資本,許多權宜之計實為不得已的作為。歷史上例如李鴻章的中俄密約,重慶與延安對德蘇互不侵犯、《雅爾達協定》、《蘇日中立友好條約》、外蒙古爭議性的外蒙古獨立等等的沉默,國民政府為求美國支援的讓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保證蘇聯支援的讓步,皆為類似案例。
章太炎指控孫文:「雲南本中國之地,而欲贈送法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