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過失和功績20分

2009-06-06 6:40 pm
孫中山的過失和功績~~~~~過失和功績~~

回答 (2)

2009-06-06 7:35 pm
✔ 最佳答案
功績
推翻帝制,建立中華民國成立
過失
孫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義亦遭到一些負面評價。一些人認為,孫中山在民國建立以後,有多次作為未能貫徹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以下列事例。

二次革命時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國出現分裂。當時宋教仁案未有證據證明是袁世凱指使,袁世凱黃興也力主有司法途徑解決。惟孫文一口咬定袁世凱為元凶,指非用武力不可,從此開展了民國多次內戰的先河;
護法戰爭時召開非常國會的合法性;
組織中華革命黨採行秘密會黨形式,皆存在曲解、損害民主及法治的表現[註 7]。「凡於革命軍未起義之前進黨者,名為首義黨員;凡於革命軍起義之後、革命政府成立以前進黨者,名為協助黨員;凡於革命政府成立之後進黨者,名為普通黨員。」「革命成功之日,首義黨員悉隸為元勳公民,得一切參政、執政之優先權利;協助黨員得隸為有功公民,能得選舉及被選舉權利;普通黨員得隸為先進公民,享有選舉權利。」「凡非黨員在革命時期之內不得有公民資格。」諸如此類的規定,充斥著整個黨章。
孫中山因為不滿西方列強不支持其廣州政權,黨內實行集權之外,轉向師法列寧俄國,推動聯俄容共,國民黨組織機構採行列寧式體制,遭到黨內反共右派與黨外西化民主派頗多批評。孫中山逝世時有三份遺囑,其中一份遺囑乃是致函蘇聯。中國國民黨也曾於第一次代表大會後,甚至考慮國民黨加入第三國際,只是未為莫斯科同意。

主張出賣中國國土及權益
另有一些研究認為孫中山對日本的態度有權宜投機的嫌疑[註 8]。孫中山為換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張把中國東北,也就是滿族發源地——滿洲,讓給日本。此種看法與內地十八省「驅除韃虜」後放棄滿蒙西藏的情緒相契(革命黨在長江中游等地使用之旗幟即為十八星旗)。然而此類主張雖然在辛亥革命前後的革命組織中相當普通。
1915年,袁世凱圖謀在全國復辟帝制,日本駐華公使便向中國政府提出著名的「二十一條」。袁世凱不願接受,又不敢拒絕,有意讓秘書把這事放出去,讓國際組織出面干涉。然而各國政府無力管這事,海外留學生又把這事回傳到國內,舉國上下一片譁然震驚。孫中山看到機會來了,便於當年3月14日密函日本外務部政務司長小池張造,提議只要日本政府推翻袁世凱政府,由他上臺當大總統,一切好說話。為恐日本政府不肯,他在提議中所立的惠策超過了「二十一條」。在這之前的一年,也就是1914年5月11日,孫中山已密函日本政府一個叫大隈的官員(首相大隈重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那時孫中山落荒在外,大隈對他的空頭支票不感興趣。[7]
孫中山革命時期曾頗受日本友人資助,流亡時也曾避居日本。建立共和後企圖推動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亞洲主義,成為日本大東亞戰爭思想根源之一。惟此一戰略後來不受日本日趨激進的擴張派勢力歡迎,孫中山轉向俄國。
有些人認為,當其時之中國落後,幾不具備對外進行平等互利外交的談判資本,許多權宜之計實為不得已的作為。歷史上例如李鴻章的中俄密約,重慶與延安對德蘇互不侵犯、《雅爾達協定》、《蘇日中立友好條約》、外蒙古爭議性的外蒙古獨立等等的沉默,國民政府為求美國支援的讓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保證蘇聯支援的讓步,皆為類似案例。
章太炎指控孫文:「雲南本中國之地,而欲贈送法人」[8]
參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09-06-06 7:30 pm
孫文(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字載之,號逸仙,譜名德明,幼名帝象,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總理,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亦為中華民國國父,同時擁有美國國籍。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其後此稱謂便逐漸演化成具體的尊稱孫中山先生,或直呼為孫中山。

1940年(民國2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功績

臨時大總統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廣場上的孫中山銅像,圖中遠後方的紅色建築是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現在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又稱「紅樓」。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緝的影響,自1907年起孫中山便長期居留歐美各國。武昌起義時,孫中山人在美國丹佛而不在中國。初聞革命成功時,孫中山還有些訝異,但隨即在海外華人與美國的同情者間籌集資金。12月20日孫中山趕赴上海,並於29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並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秘密協議,特申「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民國元年2月12日,清帝溥儀發佈《退位詔書》,中華民國終完全取代過去的帝國體制,孫中山即於13日向參議院請辭並舉薦袁世凱以自代。茲後苦心孤詣協助袁氏依民主程序選任、就職、組職內閣,尤特重其向國民宣誓一事,引導袁氏步入民主程階。4月1日親自去參議院宣布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一職。

當時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實力有限;雖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脫離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軍事憑藉卻是各地的團練與新軍,或是混入部分華僑以及洪門與旗下哥老會的成員,無論在裝備與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清朝主力北洋軍抗衡。此外由於孫並未實際投入革命戰事,故各省的革命勢力紛紛推出自己的領導,使革命勢力呈現多頭馬車的情形。革命軍被北洋軍接連擊敗後,孫中山決定與北洋軍的統帥袁世凱和談,希望通過給予袁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袁成為清朝垮臺的最後關鍵。最後孫與袁達成協議: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由袁接任,袁則以實際行動迫使清朝皇帝退位。

二次、三次革命
8月,經宋教仁從中斡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合併,改組為國民黨。25日,孫中山在北京舉行的國民黨成立大會中被選為理事長,但孫中山以「決不願居政界,惟願作自由國民」,即委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孫中山自己出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理,設總部于上海。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袁世凱嫌疑為元凶。孫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稱為二次革命。由於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孫中山被通緝,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尋求援助。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並且將國民按入黨時間分成等級,享有不同待遇。部分同時流亡日本的國民黨員對此反對,原同盟會中重要人物如黃興、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等俱未有加入。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孫中山重回中國。1917年,段祺瑞在張勛復辟後「再造共和」,廢止了1913年選出的國會。身在上海的孫中山展開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號召國會議員一起到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並就職爲大元帥,誓師北伐。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舊桂、滇系軍人控制,孫中山實力有限,甚至出現「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大元帥府)」的情況。孫中山曾嘗試發動兵變而未果。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職。1919年10月,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滇系,請孫中山重回廣州。1920年4月2日,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改總裁製為總統制,4月7日選孫中山為大總統(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孫中山於5月5日就職後力主軍事北伐,最終與主張暫緩軍事,聯省自治的陳炯明產生激烈衝突,於1922年6月爆發炮擊總統府事件,孫中山離粵退居上海。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9 14:26: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606000051KK0042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