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影視發展

2009-06-03 8:02 am
1.之前百年香港我記得講過係日治時期日軍曾迫害一些拒絕為日本軍方拍電影的愛國藝人.....可唔可以介紹下佢地
2.當時電影業既發展係點樣

回答 (1)

2009-06-12 9:12 pm
✔ 最佳答案
日軍侵華,更多上海資金和影人轉移到香港,兩地電影人同赴國難,拍攝了《最後關頭》、《孤島天堂》等50幾部激勵民心的抗敵電影。
「各行各業一起來, 大家保衛大上海, 有力的出力, 有財的出財,
 不分貧與富, 站攏在一塊, 各行各業一起來, 大家保衛大上海」
 這是黎民偉拍攝的《淞滬抗戰紀實》影片的一段歌詞。黎民偉,是香港電影之父,也是用攝影機投入抗日戰爭的戰士。1937年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後,很多優秀的中國電影人,冒著生命危險,拍攝了大量的抗日紀錄片及故事片,用攝影機見證了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歷史時刻。
 黎民偉之子黎錫回憶,砲彈就在鏡頭前爆炸,說明當時拍攝的情況是相當危險。《淞滬抗戰紀實》放映後,當時的報紙評論說,這是喚起民眾愛國的教科書。
 黎民偉是香港電影事業的創始人。他創辦了香港第一家影片公司,出品了第一部新聞紀錄片、第一部故事片,創辦了第一所演員學校和第一家豪華電影院。
 著名香港電影史研究學者余慕雲說,鑒於黎氏在中國電影業界的影響,日本人曾力邀他出面主持上海的電影工作,但遭到他的拒絕。1937底,黎氏帶著一家大小十幾人逃返香港。當時在宋慶齡、廖承志的影響下,一大批中國電影人和文化人南下在香港拓展抗戰文化陣地。
 回港之後,黎民偉創辦了啟明電影公司,片廠就設在北帝街上。淪陷之前,這裡集中了大大小小7個電影片廠,很多優秀的抗戰電影都在這裡拍攝完成。
 但是1941年12月8日,日軍轟炸香港啟德機場時,大火殃及附近的啟明片廠,很多優秀的影片拷貝被毀之一炬,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在1935年到1941年期間,香港總共出產了98部抗日救國電影,比同時期內地的同類電影多出3倍以上。這段時期,眾多電影工作者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如司徒慧敏、蔡楚生等人紛紛從上海南下香港,與電影工作者合作,拍攝了《血濺寶山城》、《游擊進行曲》、《孤島天堂》等一批著名抗日影片。
 余慕雲指出,其中有部特別值得講的,就叫《最後關頭》,1937年拍的。這部片由全香港的影片公司,全香港的導演,全香港的編劇,全香港的演員,全香港的小配角集體義拍,拍完後義賣,賣了的錢全部用來抗日救國。
 在香港淪陷的3年零8個月期間,電影業幾乎全面停頓,日軍當局接收各片場的器材後,也企圖拍攝電影,安定人心。但不願做漢奸的香港電影工作者,寧願逃難到內地抗戰區,也不願意幫日本人拍戲。
 淪陷時期香港只拍攝了一部電影,叫做《香港攻略戰》。日軍本想借這部電影掩飾其侵略行為,但是當時的演員全都不肯接拍,無奈之下,日本人找到了初出茅廬的紫羅蓮充當配角。余慕雲說,當時日本人騙了紫羅蓮。後來,她知道做錯了,就不再為日本仔拍片。
 為拉攏電影從業人員,日軍當局派和久田幸助成立了「香港電影協會」,凡入會者都可以獲發配米,試圖採取懷柔政策勸喻影人為日軍拍戲拍電影,但是卻遭到藝能界人士堅決拒絕。
 香港淪陷期間,電影工作者生活非常困難,有很多優秀演員死於日軍的蹂躪之下。著名童星葛佐治因不肯替日本人拍電影,餓死街頭;有「攝影王」之稱的羅永祥因不肯向日軍行鞠躬禮而被打傷致死;著名導演侯曜更遭受日軍的非人折磨而死。黎錫說,日本仔將他全身油滿黑漆,活生生地憋死了在監獄裡,死時才39歲。
九龍「荷里活」銀燈失色
 這是香港電影業最為黑暗的一頁……
 局勢的驟變使電影從業員的生活工作都失去了常規,當時被稱為「香港荷李活」的九龍城早已不再銀燈高照,戲院公映的都是一些舊粵語片和日本片。
 在此期間,影劇界人士紛紛設法逃出日本人魔掌,他們由香港偷渡到澳門,再由澳門轉赴內地。


收錄日期: 2021-04-11 17:08: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603000051KK0000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