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2002 年香港電影資料館曾主辦一些重現五、六十年代音樂漫畫與電影互動世界的專題, 以下是當時的介紹-
想欣賞陳寶珠、蕭芳芳、薛家燕等載歌載舞的精彩電影片段?想重溫周璇、葛蘭、顧媚、白光等在經典電影中的醉人金曲?想一覽風行一時的漫畫《13点》中的周13千變萬化的服飾?參觀於香港電影資料館展覽廳現正舉行的「音樂、漫畫與電影的互動」展覽,就如置身於五、六十年代的音樂、漫畫與電影的互動天地!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電影資料館籌辦、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的學生協助的「音樂、漫畫與電影的互動」免費展覽,由現在至九月八日於香港電影資料館展覽廳舉行。
展覽以活潑有趣的形式配以豐富資料,探索音樂與漫畫和電影創作之間的不解之緣,觀眾不但可重溫五、六十年代國、粵語女星的精彩演出及經典歌曲,展覽更能細意回味當年的圖片、劇照及珍貴物品,包括一度賣「斷市」的《玉面女殺星》、《姑娘十八一朵花》、《莫忘今宵》等唱片實物及風行一時的老夫子、細路祥、沙塵超、俏柳姐等漫畫造型照;以及圖文並茂介紹五、六十年代電影中風靡一時的國、粵語流行音樂及趣味漫畫。
隨着有聲電影的出現,音樂與電影創作兩者的發展起着相輔相成的作用。插曲不單配合電影的題材,突顯其主題,更往往成為電影的賣點;而電影則成為推廣流行曲的一種重要媒介。五十年代,由於大批上海人南移香港,國語流行音樂與電影創作皆充滿了上海情懷。隨着「夜上海」的歌舞昇平生活遷移過來,周璇的《歌女之歌》及葛蘭的《野玫瑰之戀》等以夜總會、歌舞團等作故事背景的電影紛紛出現,而片中的女主角及歌曲往往就成為電影的賣座關鍵。 以草根階層為對象的粵語片,大都以反映社會現況為題材,如《樓下閂水喉》、《一樓十四伙》等,其電影插曲的曲調和旋律均與粵曲相近。到了六十年代,受到歐西流行曲的影響,各式的跳舞音樂和歌舞場面亦不難在國、粵語片中發現,如《龍翔鳳舞》及《我愛阿哥哥》等。
除了流行音樂,五、六十年代的漫畫與電影都是年青人熱愛的流行產物。由傳統武俠連環圖至糅合西方流行文化的市井輕鬆喜劇小品,均可看到漫畫與電影之相互影響。漫畫影響了電影的鏡頭運用、角色造型、戲劇節奏,提高了電影的想像空間。而電影亦成了漫畫市場觸覺的指標,潮流文化的重要載體。
除展覽外,資料館亦同時選映了十三齣五、六十年代與音樂及漫畫有關的電影,於「香港電影與流行文化─流行音樂與漫畫」節目中放映。影片包括有「金嗓子」周璇主演的《歌女之歌》及《莫負青春》。周璇在《歌》片中唱盡名家陳歌辛、李厚襄等經典名曲,而在《莫》一片中則輕鬆演繹民間小調《莫負青春》、《小小洞房》等,旨令人大飽耳福。放映的兩片均是修復版本。
白光在《蕩婦心》中,演活了風塵蕩女的形象。她所唱的《嘆十聲》、《山歌讓我來》感人動聽,深入民心。以冷艷形象見稱的葉楓演繹夢想成為歌星的《歌迷小姐》,表現亦見出色。全片插曲十七首,其中《我有個好家庭》、《好花不常開》、《偷偷摸摸》至今仍然為人所熟悉。而「小野貓」鍾情在《百花公主》中大唱特唱,極盡視聽之娛。是次上映的為彩色新印拷貝。
《多情竹織鴨》新馬師曾歌而優則演。他在片中爆肚對白以及教吳君麗擺「甫士」清唱一段,令人拍案叫絕。而陳寶珠、薛家燕、沈殿霞等在《梅蘭菊竹》中的勁歌熱舞,盡顯青春本色。
在五、六十年代,改編自流行漫畫的電影大行其道。是次選映的包括多次被搬上銀幕的《老夫子與大蕃薯》、諷刺時弊的《烏龍王飛來艷福》、占士邦味甚濃,充滿西化漫畫感的《玉女神偷》及馮寶寶日本武士扮相的《飛俠小白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