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有一篇教會生活相交的文章(連經文)應該幫到你。
********
教會生活主題文章──肢體相交
教會在今年主題方向「健全教會.健康信徒;全面牧養.全情投入」上,既注重要有健全的教會,亦關注信徒有健康的教會生活,這方面不離一個問題,就是要有健康的肢體相交生活。
教會內的弟兄姊妹遠比肉身弟兄姊妹的關係密切。肉身的關係是暫時性的,而基督徒的關係,是神家裏的人,是存到永遠,有永恆的意義。
一. 聖經的教導
肢體彼此相交相愛,最少有四個因素:
1. 為神所生~大家同有神的生命(約壹四7)。
2. 為神所愛~祂也要我們相愛(約壹四11、19)。
3. 屬神的~沒有愛心就不是屬神的。換言之,屬神的必然相愛(約壹三9-10)。
4. 新命令~主耶穌所賜新約的誡命—彼此相愛(約十三34)。
二. 初期教會的肢體相交
大家都知道「彼此相愛」是主耶穌賜給我們唯一的新命令,遵守了這命令就能聯絡全德,又能完全了律法,也能讓世人認出我們是主的門徒。可是我們未能真正彼此相愛之前,我們必須先:
1. 彼此相識:如果連相識也做不到,何來彼此相愛?許多教會將會眾分成許多小組,成為各個不同階層的團契、核心小組、祈禱小組、或家庭聚會等,目的不外都是為了讓弟兄姊妹容易相知相識。
2. 彼此相交:相識是第一步,相交是必有的第二步。單是相識而不相交仍不能達到彼此相愛。真正帶出教會肢體相交生活的是弟兄姊妹們互相探訪,這樣的探訪既自然,亦能帶出真正的相交。
3. 彼此相通:相交而不相通的教會是不能合一、意見紛紜的教會。教會的會友應認識自己教會的路線、組織和信仰,這樣才能在真道上彼此相通、同歸於一(弗四13)。而教會會眾在感情上也應該彼此相通,每位會友基本都有一本會友通訊,為的是讓他們可以經常互相聯絡探訪和代禱。這樣做,一方面蒙神賜福,二方面促進相交相通。
4. 彼此相關:相識、相交、相通,跟著應該來到相關了。相通只能多了解對方,但是如果了解對方之後,對方的困難、或榮耀喜樂仍是屬於對方的,自己一點關心也沒有的話,深入了解又有何用呢!所以有了相關才能做到「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5. 彼此相愛:最後一步才來到彼此相愛。有時教會人數多,會眾連相識、相交、相通也未曾做到,做到相關的就更少了,真正彼此相愛就更難以達到了。約翰在約壹三16-18提到為我們應為弟兄「捨命」,但這說易行難,往往變成虛談的多,實踐的少。最實際表達出來的,應該是先為弟兄「捨物」。連捨物都不肯,還說甚麼捨命相愛呢?
初期教會得以興旺,其中原因之一:是教會弟兄姊妹能夠彼此相愛。我們若效法初期教會關懷肢體,彼此相愛,基督就會被高舉,許多人將被吸引,神得榮耀,教會便會復興。
三. 教會肢體相交現況
現時教會的肢體相交生活主要是在各助道會/小組中進行,其次是教會性的聚會(如夏令會、新春同樂日、會友日、大旅行等)。但參與的人數並非是全面性的,只佔教會約一半的人數。若會眾既沒有參與助道會/小組的聚會,亦沒有參與這些教會性的聚會,那麼他的肢體生活便可說是非常貧乏了。這並不能造就他成為健康的信徒,更會形成他對信仰若即若離的境況。更難說我們要學效「初期教會的彼此相愛,基督的名被高舉,許多人被吸引而來,讓神得榮耀,教會得復興了」。為什麼有這個情況出現呢?可能是基於以下幾個層面的問題。
1. 肢體對彼此相愛的理解不同~每人對肢體彼此相愛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自然對在這方面的付出也有不同,愆生意見及比較。
2. 肢體對彼此相愛的要求不同~因應各人的所需及取向、成長背景的差別,所以在彼此相交時,亦出現了不同的要求,這些不同的要求,亦引發出一些誤解,形成障礙。
3. 生活及環境上的限制~基於社會生活的變化,人要處理的事物及人際關係,時間消耗越來越多,使到與肢體相交的時間亦相對減少。
四. 有助改善的前景
若果我們真明白肢體相交的真正意義及需要,我想肢體可將所遇到的問題向教會牧者分享,以致教會能考慮到不同的問題而調較或設立更多元化的肢體相交渠道或方法,讓每位會眾也能享受肢體相交的生活。
過往教會除了以助道會為大方向的肢體相交途徑外,亦嘗試以禱伴的形式,鼓勵會眾有更多的相交生活。現階段,在教會推介弟兄姊妹有健康的肢體相交生活裡,分別開始出現了一些不同類別的小組,增加了彼此相交的機會。盼望這些渠道能有助或鼓勵到以往較少肢交生活的會眾,能再次投入健康的肢體相交生活,得到神更多的恩典及祝福,得到人更多的支持及分享,而自己能更喜樂及有力的行走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