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的曆法??

2009-05-28 7:50 pm
古印度的曆法是哪一個??

回答 (1)

2009-05-28 7:51 pm
✔ 最佳答案
印度古代曆法是陰陽合歷。 自有史以来可分为三个时期:在吠陀(Vedic)期前期,约从公元前十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自有史以來可分為三個時期:在吠陀(Vedic)期前期,約從公元前十世紀到公元前六世紀。 使用历法的历日制度很不一致。使用曆法的曆日制度很不一致。 有以12个恒星月为一年,一恒星月27日,一年324日;有以13个恒星月为一年,一年351日;有以12个朔望月为一年,6个大月,每月30日,6个小月,每月29日,一年共354日;有以360日为一年,称作一世间年,每年分作12个月,每月30日,称为世间月;有以“假设”太阳年为378日,即以一世间昙?8日。有以12個恆星月為一年,一恆星月27日,一年324日;有以13個恆星月為一年,一年351日;有以12個朔望月為一年,6個大月,每月30日,6個小月,每月29日,一年共354日;有以360日為一年,稱作一世間年,每年分作12個月,每月30日,稱為世間月;有以 “假設”太陽年為378日,即以一世間曇?8日。 过两个世间年之后接一个“假设”太阳年,实际上是一年为366日。過兩個世間年之後接一個“假設”太陽年,實際上是一年為366日。 这样的年可称之为太阳年。這樣的年可稱之為太陽年。 吠陀期后期,约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后二世纪。吠陀期後期,約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後二世紀。 这时期内有耆那(Jaina)历,这个历法以一星宿年=日,一太阴年=日,一世间年=360日,一太阳年=366日。這時期內有耆那(Jaina)歷,這個曆法以一星宿年=日,一太陰年=日,一世間年=360日,一太陽年=366日。 凡五个太阳年(一瑜伽,yuga)有60个太阳月(Solar month),61个世间月(karmamonth),62个朔望月(lunar month),67个星宿月(naksatra month)。凡五個太陽年(一瑜伽,yuga)有60個太陽月(Solar month),61個世間月(karmamonth),62個朔望月(lunar month),67個星宿月(naksatra month)。 由此可以推算出一太阳月=日,一世间月=30日,一朔望月=日,一星宿月=日。由此可以推算出一太陽月=日,一世間月=30日,一朔望月=日,一星宿月=日。 这样,一个有闰月的太阴年=日,这些数据和名称在唐代即已传入中国,当时编的《法苑珠林》卷七中已有著录。這樣,一個有閏月的太陰年=日,這些數據和名稱在唐代即已傳入中國,當時編的《法苑珠林》卷七中已有著錄。 其中把太阳月译成日月,朔望月译成月月。其中把太陽月譯成日月,朔望月譯成月月。 书中还有推入日季日数和月季日数的方法。書中還有推入日季日數和月季日數的方法。 所谓日季是两个太阳月,即日;所谓月季是指一星宿月的六分之一,即一个月季=日悉檀多(Siddhanta)时期,约自公元三世纪到十二世纪。所謂日季是兩個太陽月,即日;所謂月季是指一星宿月的六分之一,即一個月季=日悉檀多(Siddhanta)時期,約自公元三世紀到十二世紀。 悉檀多指历法的总名,意译为“历数书”。悉檀多指曆法的總名,意譯為“歷數書”。 至于悉檀多的注释工作,到公元十八世纪还没有停止过。至於悉檀多的註釋工作,到公元十八世紀還沒有停止過。 这时期的历法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五大历数全书汇编》 (Pancasiddhatika)中的各历(以下简称《五》)、传到中国的《九执历》(以下简称《九》)和婆罗门笈多(Brahmagupta)撰的历书(音译为《乾陀干迪迦》,意译为《历法甘露》,以下简称《甘》)。這時期的曆法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五大歷數全書彙編》 (Pancasiddhatika)中的各歷(以下簡稱《五》)、傳到中國的《九執歷》(以下簡稱《九》)和婆羅門笈多(Brahmagupta)撰的曆書(音譯為《乾陀幹迪迦》,意譯為《曆法甘露》,以下簡稱《甘》)。


收錄日期: 2021-04-23 23:47: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528000051KK0051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