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古文為中國古代散文的文體,其形式較駢文自由。雖然稱之為古文,但其實是一個唐宋時期出現的新文體。
歷史
古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的術語,自唐代以來,有特殊而狹隘的涵義。並非一切文言文都算古文,同樣的,在某種條件下,「古文」也不一定跟白話對立。
由於六朝以來作文多為駢文,過於講求詞藻、對偶、典故,越來越不適應實際應用。
唐初陳子昂等人已倡古文,韓愈倡古文運動,柳宗元和之,後至宋歐陽脩任科舉考官,提拔古文人才,古文運動方告成功。因為他們標榜先秦、西漢的文章,因此稱為「古文」。
清代桐城派對古文更加嚴格要求,方苞所謂:「古文中忌語錄中語、魏晉六朝人藻麗俳語、漢賦中板重字法、詩歌中雋語、南北史佻巧語。」(沈廷芳《隱拙軒文鈔方望溪先生傳自記》)後來的桐城派作者更擴大範圍,陸續把「註疏」、「尺牘」、「詩話」等語言都列違禁。
清末民初,白話文興起,共和國以後文言文作品長期被禁止出版古文受到一定的打壓。
古文特點
古文不重音韻、不重對仗、亦不重辭藻,唯作文時須文以載道,言之有物,古文之文,多合於孔孟儒者之道,因韓愈所謂古文之道,孔孟儒家之道也。古文的文體照《古文辭類纂》的分法有「論辯類」、「序跋類」、「奏議類」、「書說類」、「贈序類」、「詔令類」、「傳狀類」、「碑誌類」、「雜記類」、「箴銘類」、「頌贊類」、「辭賦類」、「哀祭類」等。
古文大家
自唐韓愈後,歷代古文大家輩出,明茅坤以韓愈、柳宗元、歐陽脩、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八人為唐宋八大家,茅坤並輯八人之文於其所著之《唐宋八大家文鈔》中
唐
韓愈
柳宗元
杜牧
宋
歐陽脩
蘇洵
蘇軾
蘇轍
王安石
曾鞏
范仲淹
司馬光
明
歸有光
清
方苞
劉大魁
姚鼐
曾國藩
古文運動為改革文學體裁的運動,主要目的在於改變當時習於使用駢文寫作的風氣。發展至唐朝時期的駢文過度要求排偶用典以及相關格律,缺乏實用價值,於是唐初陳子昂開始提倡復古的言論,同時期的文人,如:李華、蕭穎士等也開始排斥駢儷浮華的風氣,這段時期可以稱為古文運動的先驅時期。
關於唐朝初期後的古文運動大致可分成四個發展時期:(一)唐代韓柳的第一波古文運動、(二)宋代歐陽修的第二波古文運動、(三)明代前後七子與公安派的第三波古文運動、(四)清代桐城派的第四波古文運動。然而,四波古文運動的時間並不是緊密連貫,因此古文在中國文學的地位也並不是從古文運動推行起就屹立不搖的。
唐代韓愈及柳宗元提倡文以載道的思想確實使古文推行出現一道曙光,但是唐末與五代綺靡的駢文風氣又再度復甦。北宋初期盛行的西崑體又有使風氣變本加厲的情況,這段期間古文幾乎可說是消聲匿跡的。古文運動真正成功應該要追溯到北宋,歐陽修主張師經明道、力尊韓文的時期。歐陽修可稱為當時的文壇領袖,帶領三蘇、曾鞏等人提倡平易近人的古文。自此古文地位大致底定,日後變革的重點則在於師法典範與主張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