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成功ga原因

2009-05-24 9:00 pm
毛澤東成功ga原因....要4-5個(最好有說明)...

回答 (3)

2009-05-25 8:45 pm
✔ 最佳答案
從農家子弟到歷史偉人——毛澤東的成功之道


成功的關鍵:豐富的古今中外歷史知識和對社會的深刻了解

1977年4月,周揚對採訪者說:我和毛主席接觸的時間很多,“我們談魯迅的功勞,一個是對社會的了解深刻,一個是豐富的歷史知識。這兩條是很厲害的。主席的偉大也是這兩條,其他的許多革命家就不如他……王明這個人也讀了些書,但讀了不能用,關鍵就在這個問題上。”

首先,豐富的歷史知識為毛澤東實現遠大的志向奠定了深厚的學問基礎。古人云“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澤東自青年時代起就立志要做大事,發誓要“翻天揭地、改造社會”。為此,他發奮讀書,在學海中遨遊,在書山上攀登。從書本中吮吸知識,也從書本中增長才幹。他雖非出身書香門第,但酷愛讀書。他自己也曾說過:“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毛澤東受過6年的國學灌輸和7年西學教育,還曾到長沙的湖南圖書館自學,“貪婪地讀,拼命地讀”,看了大量的書,“度過了他學習歷史上最有價值的半年”。十多年寒窗之中,他熟讀四書五經,博覽史籍雜書,潛心研讀世界名著及各種流行的新思潮,對中國近代的思想家、革命家熱烈崇拜,對世界英雄豪傑異常敬仰。中國傳統的典籍文化、口碑流傳的民俗文化、植根地方的湖湘文化、康梁變法的改良文化和西方赫胥黎的進化論等等,都被他兼收並蓄。但在中西文化兩大系中,他更為熟悉中國先秦的儒、法、道、墨,以及程朱理學。其中尤為重視《二十四史》,這部書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明崇禎17年長達4000年曆史,約4000萬字,是一部史料極為豐富的歷史巨著。

其次,對中國社會的深刻了解,有利於毛澤東準確地把握中國革命的特點。毛澤東家祖輩務農,自己從小參加農田勞動,13歲就幾乎被當一個整勞力幹活。17年的農村生活使他了解了農民的疾苦,熟悉了農村社會,培養了對農民深厚的感情,並決心站在勞苦大眾一邊,為廣大農民謀利益。毛澤東的這個身世與經歷在黨的歷屆主要領導人中絕無僅有。這為他日後研究中國問題,善於把馬列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須知中國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國家,中國的社會主要由農民組成。在這樣的國家裏,進行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首要意義的是解決農民問題。中國革命說到底是解放農民。毛澤東的理論說到底也基本上是組織農民、武裝農民、宣傳農民、解放農民的理論。

成功的秘密:善於總結經驗,集中群眾智慧

毛澤東是一位睿智的哲學家。他善於總結經驗,集中群眾的智慧與創造。1964年8月29日,毛澤東在會見尼泊爾教育代表團時,一位團員問:“您所以這樣偉大的秘密是什麼?您力量的源泉是什麼?請告訴我們,以便讓我們多少學得一點。”毛澤東回答,我沒有什麼偉大,就是從老百姓那裏學了一點知識而已。雖然我們學了一點馬克思主義,但是單有馬克思主義還不行。要從中國的特點和事實來研究中國問題。他又說,力量的源泉是人民群眾,不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哪一個也不行。要在人民群眾那裏學得知識,制定政策,然後再去教育人民群眾。

成功的獨特條件:極高的領悟力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中,學習馬列主義理論,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多的。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修養,毛澤東不如陳獨秀;論對馬列書本的熟悉,毛澤東不如王明。張國燾在談到第一次見到毛澤東的印象時說,毛澤東對馬列主義常識了解不多。喝過“洋墨水”的王明、博古認為,毛澤東是山溝裏的馬列主義,對馬列主義理論修養不足。但是,毛澤東有著出眾的才華和極高的領悟力。毛澤東的老師楊昌濟稱毛澤東“資質俊秀”、“殊為難得”,是農家出的“異材”。毛澤東的另一位老師黎錦熙在日記中寫道:“得潤之書,大有見地,非庸碌者。”加上毛澤東“性不好束縛”“好獨闢蹊徑”,善於獨立思考,不迷信、不盲從的獨特性格,這就決定了毛澤東學馬列理論的突出特點,是學得刻苦而不死板,讀得認真而不教條,沒有絲毫學理主義習氣。


成功的資本:強健的體魄

歷史上有多少英雄豪傑,由於身體不支造成半途而廢,甚至英年早逝而抱恨九泉。 強健的體魄是擔當大任的資本。為了實現遠大的目標誌向,毛澤東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非常重視體格的鍛鍊,認為身體是“知識之載,道德之寓”。毛澤東之所以能擔當歷史大任,做出驚天動地的偉業,除了他超群的才華、堅強的意志,還得益於他強健的體魄。強健的體魄是毛澤東的又一成功之道。
2009-05-24 9:24 pm
回望毛澤東時代宏偉的現代化進程


我們已經跨過新世紀的門檻,在本書結束之前,有必要對半個世紀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的曲折而輝煌的現代化歷程進行簡要回顧和評價,肯定成績,找出不足,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以利於當前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


一、毛澤東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

今天的中國,國力與日俱增,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正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撫今追昔,我們不禁懷念所有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們,特別是那些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下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為新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奠基的人們。作為這些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先驅的代表,毛澤東理應受到人們的敬仰與懷念。

(一)毛澤東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領導集體的核心

中共十二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我黨許多卓越領導人對它的形成和發展都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是中共中央在總結了黨的歷史經驗之後做出的實事求是的結論。

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堅強的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任務。從一定意義上我們應該說,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探索,主要是通過毛澤東的理論創造來實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無一不是凝結著毛澤東的獨創性的深刻思考的成果,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主要的實踐活動也都是在毛澤東的親自領導和參與之下進行的。因而,我們在使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這一概念的時候就充分肯定了毛澤東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光輝歷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當然,我們在使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這一概念的時候同時也充分肯定了毛澤東的親密戰友和同志們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光輝歷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黨的其他領導人和廣大人民群眾都為探索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形成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論做出了各自獨特的貢獻:首先,黨的其他領導人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基本問題的思考為毛澤東構思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提供了寶貴的素材;其次,黨的其他領導人在一線工作中取得的探索成果和積累的經驗被毛澤東吸收、綜合而系統化、理論化;再次,黨的其他領導人在實際工作中的積極探索,在不同的方面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關於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理論;最後,千百萬人民群眾的英勇奮鬥和實踐是毛澤東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廣泛而深厚的基礎。

希望幫到你!!!!!!!!!
2009-05-24 9:06 pm
毛澤東的支持者,如中共的黨員,以及部分親共的大陸民眾,認為他指導的共產黨以近乎微小的軍事實力在中國大陸打敗800萬國民革命軍和趕走國民政府,土地改革後使佔中國大多數人口的農民獲得了自己的土地,並統一了中國大陸,將之前國民政府尚未能有效統治的部分地區(如新疆、西藏)歸於中國中央政府的統治之下。

毛澤東使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決裂,被支持者認為是自1840年以來中國徹底擺脫任何外來大國的干涉。

毛澤東掌握政權期間中國人的人均壽命從1949年前戰爭時期的30歲不到,提高到1973-75年間的約65歲(男63.6,女66.3)。

毛澤東創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工人農民獲得較高的政治地位,婦女獲得徹底自由,在東亞文化圈中中國大陸的婦女地位與平等權利最高,高於日本,韓國以及台灣等地。

一些農民和農業學者認為毛澤東主政時期推行合作化,通過發動集體勞動大力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農村水利和農業機械化推廣。根據學者孟凡貴(蘇拉密)的不完全統計,到1979年,全國擁有有效灌溉面積7.3億畝,佔世界灌溉面積的1/4,居世界第一;灌溉密度(灌溉面積占實際耕作面積的比例)提高到了46%,高於美國(美國目前灌溉密度僅為13%)。同時還完成2.6億畝的除澇和6200萬畝的鹽鹼地治理。其間,共建成大、中、小(10萬m3以上)型水庫8.6萬座,這還不包括數百萬座被民間稱作「水庫」的塘壩(10萬m3以下)。水庫的總庫容4千多億m3。人工河渠總延長300多萬公里,已配套機井220萬眼,各類堤防總長16.5萬公里。如果以土方量計算,在1949-1979的30年間,土方量相當於1200座三峽工程,平均計算每年興建40座三峽大壩。(數據來源:報告論文-《制度性乾旱》)

毛澤東也被中國人民視作中國工業化建設的發起人和最強有力的推動者,許多人把1949年作為中國工業化的開端,使中國獨立自主和全方位的發展工業。並認為毛澤東帶領中國人在不到30年的時間把中國和西方工業化社會的生產力差距從幾百年縮小到幾十年。

毛澤東大力支持知青下鄉建立了覆蓋全國範圍內的農村民辦教師和赤腳醫生制度的建立,通過民辦教師和各種運動(大躍進、文革都有大規模的群體掃盲動員)完成了全國範圍的內的國民掃盲運動,有人戲稱「中國人讀孔子讀了幾千年,識字率都不到10%(1949年中國人的識字率不超過15%),而讀「毛子」才20年,脫盲率就達到了80%以上」;即便是在被宣稱「教育受到極大破壞」的文革時期,通過對於中國教育年鑒的統計數據對比可以發現,小學入學率即由1963年的57%,大幅提升至1976年的96%(1961年印度小學入學率僅為40%,直至1978年也才上升為58%)。文革在增加基礎教育的同時,還取消職業中學,大幅度提升初中及高中普通中學的學額,普通初中招生數從1963年263.5萬大升至1976年2344.3萬,普通高中招生數從1963年43.3萬大升至1976年861.1萬,都為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時期。唯一減少的高校招生人數按計劃僅僅減少10萬人而已;而建立人民公社基礎上農民合作醫療制度,給予了中國人從未有過的覆蓋全民範圍的最基本的醫療福利。

支持者認為毛澤東堅持主張的南北韓戰爭阻止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派遣軍隊,中、蘇、北韓三方聯手恢復金日成政權原有的統治權力,間接為中國當時東北的工業區保留了緩衝地,堅強的捍衛共產陣營重大利益,而在朝鮮的軍事勝利也提升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國際影響力。

毛主席當年堅持開發核武,使中國有了保護自己國家的力量;使得中國能站在國際舞台上,並取代了國民政府,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聯合國內中國的代表。

越南戰爭阻止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的入侵,除了對越南統一有決定性之外,也使中國免於腹背受敵。


收錄日期: 2021-04-19 21:30: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524000051KK0072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