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冇醫生係到??大便時有條紅色野係肛門出左黎(不是寄生蟲)

2009-05-24 6:51 pm
大便時有條紅色野係肛門出左黎..
去完大便後唔會自己入反去直腸..
有小部分被肛門夾住...我feel到有d痛..
所以肯定果條不是寄生蟲..是自己的..
有冇人可以幫下我...

回答 (2)

2009-05-24 7:02 pm
我相信係痔瘡黎架~ 最好係去睇醫生啦~
2009-05-24 11:49 pm
問題:大便時有條紅色野係肛門出左黎..? 資料欠詳細,因未有觀察到,但有可能是痔瘡或脫肛。 痔瘡:----
痔瘡的分類: 痔瘡可依位置分為內痔和外痔,或合併稱為內外痔或混合痔。
(一)外痔:位於齒狀線外側,可分為栓塞性外痔和肥厚性外痔。
1.栓塞性外痔:是因為外痔靜脈叢內的靜脈局部性血流阻塞產生栓塞或血塊阻塞。血塊的大小不一。
2.肥厚性外痔:外痔靜脈叢內靜脈曲張並有周圍結締組織的慢性增生肥厚所形成。
3.肛門垂皮:是肛門周圍皮膚變形或皺摺所致。常常是栓塞性外痔,其栓塞血塊器質化纖維化後遺留下來的皮皺。有時是痔瘡手術後遺留下來的皮皺。
(二)內痔:位於齒狀線內側,可依脫出的程度分為四度。
第一度:為內痔血管墊由內靜脈叢靜脈異常曲張,動靜脈相通異常擴張,血管墊內結締組織增生而擴大腫脹,突出於肛門管內,或排便時因內痔靜脈叢充血輕微脫出到肛門口,便後即消失,但未脫出。
第二度:為內痔血管墊繼續腫脹並粘膜下層固定纖維斷裂,內痔較大,不但突出於肛門管內,排便時也會突出於肛門外,但便後可自行縮回肛門管內。
第三度:痔瘡是指排便時內痔會突出於肛門外,而且無法自行縮回,需要用手推回肛門內。
第四度:痔瘡則是內痔完全脫出無法縮回,也無法推回;又稱脫肛。
**內痔也會發生栓塞,稱為栓塞性內痔。
症狀:民間常說十男九痔,其實應該說是十男十痔;因每個人生下來都會有痔瘡,換言之,痔瘡在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只是小孩比較少見而矣,痔瘡病人通常以20~50歲者居多,男女發生率大致相同,但不一定都有症狀,並以無症狀者居多。
痔瘡的症狀包括出血、脫出和脫肛、肛門痛、肛門邊硬塊,以及痔瘡栓塞等。出血是最常見也是初見的症狀,血液通常是鮮紅色的動脈血,出血量則不一定,輕微者在糞便上沾一點或擦肛門的衛生紙上可見一點血,或排便時血會滴下來;嚴重時,每次排便時都會多量出血,痔瘡長期出血也可能導致貧血。
由於其他許多疾病,如大腸直腸癌、大腸炎、息肉等,也會有出血的症狀;因此,經常有出血狀況的人最好 能請 醫師檢查確定,以免誤將之視為痔瘡出血而延誤治療。
痔脫出和脫肛也是常見的症狀。脫出又分內痔脫出和外痔脫出,內痔脫出又稱脫肛,脫出的外痔則稱為肛門垂皮;脫肛可依內痔脫出的程度分為四度。
脫肛也是常見的症狀,脫出的程度與大小不定,脫肛即指第三度或第四度痔瘡;第三度的病人比較嚴重時不僅排便後必須用手整復壓回,在腹壓升高時,如打噴嚏、咳嗽、用力舉重、運動,甚至排氣時,即可能導致脫出,需要用手整復。
第四度痔瘡即脫出的內痔無法整復縮回,繼續脫出狀態者,第四度脫肛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者是指脫出後發生內括約肌緊縮,使痔瘡血流發生阻礙而加重栓塞,水腫,致使脫出的內痔無法縮回的緊急狀態,需要緊急處理。慢性脫肛往往合併有肛門濕潤感及肛門搔癢感,可能是脫出的內痔粘膜或肛門腺分泌的粘液刺激或感染所引起。 脫肛是直腸黏膜、直腸全層或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多見於小兒和老年人。兒童多為直腸黏膜脫出,成人多為直腸全層脫垂。 根據脫垂程度分為:一度脫垂:直腸黏膜脫出,脫出物淡紅色,長3~ 5厘米,觸之柔軟,無彈性,不易出血,便後可自行回復。二度脫垂:直腸全層脫出,長5~ 10厘米,呈圓錐形,淡紅色,表面為環狀而有層次的黏膜皺襞,觸之較厚,有彈性,便後須用手復位,常伴有肛門鬆弛。三度脫垂: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長達10 厘米 以上,呈圓柱形,觸之很厚,肛門括約肌鬆弛無力。 病因病理主要是氣血不足濕熱下注,不易攝納;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不能昇提;肺腎虧虛,寒熱洞泄,不能固攝所致。
臨床表現發病緩慢,無明顯全身症狀,脫出物可分為一度(直腸黏膜脫出)、二度(直腸全層脫出) 、三度(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脫垂。 治療一度脫垂,宜4~6%複方明礬液作黏膜下注射療法。二度、三度脫垂,宜4~6%複方明礬液作雙層注射法(黏膜下及直腸周圍)。或作瘢痕支持固定術。伴有肛門鬆弛者,可作縮肛術。體虛者才用調補氣血之劑。 **脫肛,若能塞回去,還不需手術治療, 最好不要讓它留在肛門外兩三天.建議您多吃蔬果,少吃精緻零食, 避免便秘或用力解便太久.若太嚴重想治療,請找肛腸外科處理
參考: 臨床外科疾病

收錄日期: 2021-04-29 18:23: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524000051KK0046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