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和中國立場

2009-05-19 12:53 am
我想問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和中國用什麼立場成為聯合軍
支援美國,法國,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
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主持制度和態度不相同
雖知道德國,意大利,日本的軸心國有吞佔世界的意圖

回答 (2)

2009-05-19 6:30 am
✔ 最佳答案
1, 早在五四運動後, 受新思想影響, 馬克思主義 ( 共產主義前身 )

己經在中國出現 ( 1919年 )

1917年 俄國十月革命成功, 中國知識分子開始按觸馬列主義

(相似於 共產主義 )1920年, 陳獨秀, 李大釗, 毛澤東, 周恩來 等人

開始研究馬列主義, 並成立 共產黨

1922年, 蘇俄派特使越飛來華, 與孫中山會談, 次年發表

<<孫文越飛宣言>>

1924年01月, 國民黨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 確定了

<< 聯俄, 聯共, 扶助農工 >> 三大政策, 表現出 共產主義己經深

入中國了

中國 和 俄國 就此 關係非常好

而俄國在二戰中 是盟國的, 所以中國自然也是 盟國了 ( 還有,

中國是被軸心國攻打的, 很明顯中國不是軸心國, 是盟國的, )

中國由1931年 九一八事變開始中日戰爭, 到1945年08月14日

日本投降, 中國都沒有能力抵抗日本. 全是後期美國攻打日本,

中國才有機會勝利,

而俄國就在二戰中被希特拉攻打中, 死了2千2百萬人,

所以俄國和中國都波有能力幫助盟國的

2, 共產主義和 資本主義 的分別是在於資金上, 共產主義令

全國的資國平均分配, 資本主義就 是自由主義, 不用多說吧,

第二, 共產主義是要消滅 資本家, 因此就起了 冷戰 ( 1946-1991)
參考: 中三學生, 即是本人
2009-05-20 5:40 am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是至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大的全球性戰爭。[1]交戰雙方是以中華民國、美國、英國、自由法國、蘇聯等為主的政府組織組成同盟國,與以納粹德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等為主的軍國主義國家組成軸心國集團。戰爭進展到最高潮時,全球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有19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戰火遍及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最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結束。

儘管在1939年9月之前,埃塞俄比亞的抗意戰爭,中國的抗日戰爭(有人認為起始於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也有人認為起始於1931年的瀋陽事變)[2][3]等反軍國主義的抵抗已經開始,但普遍持有歐洲中心觀的學者認為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4][5],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告結束。這場戰爭總計造成了約7千2百多萬人死亡[6],佔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千萬)約3.71%。據估計,大戰期間,錢財損失約13850億美元,大量房屋受破壞。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樑的損壞,則難以估計。

德國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中期,普魯士王國發起了統一德意志的戰爭,1871年,普魯士統一了整個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國的工業化發展速度超過了同期的主要工業化國家,成為世界最主要的工業國之一。20世紀初期,德國對以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為主建立的世界秩序感到越來越不滿,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殖民地。德國、奧匈、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組成了同盟國集團,而英國、法國、俄國、意大利則組成了協約國集團,加上俄國與奧匈在巴爾幹的紛爭、法國在普法戰爭後欲奪回阿爾薩斯-洛林、英德之間的海軍競賽等,導致了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在一戰中,同盟國集團被協約國集團擊敗。1918年11月,戰爭結束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6月28日,德國簽署《凡爾賽條約》,承認戰敗。[7]1919年8月11日,國民議會在德國南部小城威瑪的德意志民族劇院通過了一部憲法,宣告一個新的共和國——威瑪共和國成立。[8]由於法國曾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受到普魯士的重創,因此一戰結束後,法國希望能夠對德國在經濟上進行報復,並最終削弱這個強大的鄰國。《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5%的國土[9]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准擁有空軍,也要承擔超高額的賠款。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戰敗,但元氣並未受到過多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本土並未受到戰火波及。《凡爾賽條約》一面倒地只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凡爾賽條約》有極強的牴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普通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耳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策源地創造了條件。

2009-05-19 21:44:10 補充:
字數太

2009-05-19 21:45:03 補充:
字數太MANG

2009-05-19 21:50:07 補充:
上這個網

2009-05-19 21:50:56 補充:
希望幫到你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37: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518000051KK0097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