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華鱘(學名:Acipenser sinensis)或中國鱘在動物分類上,隸屬於魚綱、鱘形目、鱘科、鱘屬,別稱鱘魚、鰉魚、苦臘子、鱣等。中華鱘是中國特產的珍貴魚類,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牠們與大熊貓一樣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是研究魚類和脊椎動物進化的活化石,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生活在同一水域的白鱘並稱為中國的「水中國寶」。
中華鱘形成了穩定的生殖迴遊習性,有自古以來固定不變的航道:親魚從近海迴遊到長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帶產卵,孵化出的鱘苗順流而下,漂遊入海,大約十年後,幼鱘長大了,又追尋牠們童年的足跡,從大海返回上游尋根產卵。[2]
中華鱘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徵,使其介於軟骨魚類(鯊魚等)與硬骨魚類之間,又是硬骨魚類中較原始的物種,因此在魚類進化歷史中有着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因個體較大,肉、卵鮮美且具有很高的營養和中藥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記載:「其肝主治瘡疥,其肉補虛益氣,浴血淋,其鼻肉作脯補虛下氣,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殺腹內小蟲。皮可製革;鰾稱為「鰉魚肚」,含有豐富的膠質,可配製上等漆料,並可入藥;肉味道鮮美;脊椎骨、鼻骨等均為上等佳餚,素有「鯊魚 翅,鱘魚骨,食之延年益壽,滋陰壯陽」之說;體表由硬磷形成的骨板是製作工藝品的材料;在分佈區其自古就為最要的漁業對象,才造成了它們被大肆捕撈破壞,從而導致中華鱘資源遭到嚴重破壞。
中華鱘保護
中華鱘被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名錄,中華鱘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研究出人工繁殖的科學方法,並於1984年開始首次放流人工繁殖中華鱘魚苗,至今已整整21年,共向長江、珠江放流中華鱘 4537309尾。4月28日,農業部、中國三峽總公司再次舉行大型放流活動。
[編輯] 香港海洋公園
香港海洋公園日前接收5條中華鱘,並且於2008年6月20日公開展出[4]。其中一條名為中華鱘5號,於首展次日死亡,被發現身上有牙印,懷疑給同一魚缸內的海狼(Sphyraenus)咬傷引起。事件引起小風波,香港海洋公園宣稱同魚缸混養是諮詢北京專家後的決定,然而亦有指有關方面疏於對稀有動物的管理。[5][6]
不過日前到港出席中華鱘進館儀式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教授危起偉則表示,沒有向海洋公園提供過書面意見,並質疑園方考慮不周:「內地是單獨飼養中華鱘,不會與其他魚類放在一起,海洋公園可能有處理不周的地方,以為在館內的魚類基於人工飼養就無攻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