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思想特色 是文學的喔不是宗教

2009-05-15 7:29 am
道家的思想特色 是文學的喔不是宗教

回答 (6)

2009-05-16 2:03 am
✔ 最佳答案
道家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 強調「整體論的」、「機體論的」世界觀,重視人的自由。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佛教傳入中國後,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莊子的啟發。
道家在先秦各學派中,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這麼多的門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特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恆的價值與生命力。
道家與道教的區別
道家思想是一種哲學學派,道教是一種宗教信仰。道家思想成形於先秦時期,直到東漢末「黃老」一詞才與神仙崇拜這樣的概念結合起來。部分學者認為,就本身來說,這種神仙崇拜和道家思想少有相關聯的成份,老子、莊子都是以相當平靜的心態來對待死亡的。引起兩者相關聯的原因可能是在道家的文字中描述了對於領悟了「道」並體現「道」的意象,道教尊老子為宗又追求長生久視、長生不死,這和老子的哲學思想是有相悖之處的,將兩者完全混為一談是認識上的誤區。東漢時期以道家思想為本的王充著有無神論作品《論衡》,對漢末流行的神仙崇拜進行了全面批判,在中國思想史上獲得了很高地位。
在西方,道家與道教被統稱為Taoism,以Religious Taoism(道教)和Philosophical Taoism(道家)將他們區分開來。西方學者普遍認為道教是純哲學的道家思想宗教化的產物,而道教支持者認為道教和道家在思想上有互補之處。
道家思想的發展與構成
道家思想起始於春秋末期的老子,但先秦時期並沒有道家這一名稱。用「道家」一詞來概括由老子開創的這個學派是由漢初開始的。這時,道家也被稱為道德家。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曾寫過名為《論六家要旨》一文,把先秦學派概括為道德、儒、墨、名、法、陰陽六家,並闡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他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采,事少而功多。」漢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馬談也是道家思想信徒,所以他給予了道家最高的評價。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家之長,同時避免了它們的短處。用來治國修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漢代淮南王因謀反而自殺,謀反者使用的理論武器是黃老之學,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受到了嚴重挑戰,使道家思想逐漸走向沒落。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從此不再成為中國主流思想。之後道家思想滲透在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中,魏晉玄學是最明顯的復興思潮。
先秦各家內部,一般都可以區分出眾多派別,道家也不例外。東漢班固所作的《漢書‧藝文志》中,共列有道家著作37種,933篇,它們大多作于先秦時期。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老子、莊子、黃老學派,此外楊朱思潮可能影響了老子和莊子,同時又融會於兩者中。不同的學派之間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於治國,或偏於治身。司馬談所說道家,主要指黃老學派。

2009-05-15 18:04:56 補充:
道家的思想和主張
道家思想與法家思想剛剛相反,道家主張順其自然,認為法律(法和法律有不同)(法好比物理,而法律則是人為)是對人類的束縛,要全部捨棄;法家則主張要用法律去懲治人,認為人類是頑劣,要用權威去治天下。
道家雖然學派上有所區別,但就其主旨來說是相通的:以「道」為本,自然無為。

2009-05-15 18:05:05 補充: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老子提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這一觀點被後來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為道家最基礎的核心。在各派之間對「道」的理解存在一定差異,但在中國哲學史上,通過「道」的概念對世界萬物本源進行了第一次探討,開闢了中國討論形上學的傳統。這是道家突出貢獻之一。

2009-05-15 18:05:50 補充:
「道」 與萬物的關係,就靜態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終保證,是最高的價值,是終極性的價值根源。就動態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構及其動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萬物得以相生、相續、轉化、發展的實現性原理。道家認為,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但它們在本源上是相同的,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因此,人們應充分認識並尊重自然界的規律,讓宇宙萬物「自足其性」。個人與社會也是共生互存關係,修道不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種適宜的方式,圖世界共同的利益。

2009-05-15 18:06:08 補充:
「無為」被道家認為是「道」的重要特徵之一。它不是指不作為,而是指不經過深思熟慮,無目的地行為。「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舜帝不是無為而治的嗎?他做了什麼?只是使本人保持尊貴,令人恭敬地面對南方而已。)道家認識到任何有目的的行為都可能使行為本身產生偏差。「六親不和有孝慈。」(當我們提倡孝順、和睦的時候,家庭中的成員本身已經不坦誠、不和睦了,不然是不需要這些的。)表述類似觀點的語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隨處可見。根據處理問題不同,「無為」的態度既可用於政治,也可以用於修身。道家各派在堅持「無為」本質的前提中,通常給予了「無為」更豐富的內涵。

2009-05-15 18:07:05 補充:
道家視生命價值重於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祿。老子強調統治者必須重身(此身該作<體>),不迷名、貨。其後各個學派都提出輕(不迷)物重身的觀點。而莊子,列子將「內聖」的觀點發揮到一個新的高度。
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譯本最多的古籍之一,被西方公認為所有中國文獻中最難以解讀同時也是存在問題最多的文本之一。老子在總體上傾向治國方面,在人生觀上,老子主張「清虛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以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從自然的二元對立觀念出發,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價值考量。

2009-05-15 18:07:46 補充:
「道」的不可言說性
老子和莊子都意識到在面對終極實在面前語言是無能為力的,老子反覆觀察與思考的世界是日常觀察到符合常識的世界,無論這樣的世界是多麼真實,其主要特徵是非永恆性。而「道」就其不可言說的永恆性來說是無法預先決定或者命名的,不等同於任何可命名的事物。它是非存在,即相當於無。這是一種與任何能被命名的,確定有限的存在或實體都無法對應的實在,然而它顯然是真實的,並且是所有有限實在的根源。

2009-05-15 18:07:57 補充: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在天地前誕生,沉默而虛空,它孤獨地站立著,而不發生變化,因為充滿於一切事物中,所以它不覺得疲乏。)這裏甚至可以感受到老子從哲學層面上對於時間空間的一個回答,同時老子將非存在與存在的世界聯繫了起來,即非存在是永恆的,而存在是短暫和有限的。老子持有這樣的觀點,無論非人類的宇宙還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自然都以「道」這樣自發無為的方式運行。我們所感受到的自然的無為是「道」的顯現,自然也以此存在於「道」中。

2009-05-15 18:08:30 補充:
老子的自然無為和科學觀
和儒家宣稱的「天」相比,「道」這個詞的使用意味著老子持有一種無神觀,凡指『天』大多意味著背後存在著一種意向性的,不可逆的力,這與道家思想的無為是相背的。老子認為自然的運行是自發運行,無目的的「道」的顯現,一切有限存在誕生於非存在,並復歸於非存在,這是道家哲學的顛峰之處。然而老子卻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來解釋這一主張。這意味著老子堅信自然的無為運行方式但無法考證它,因為對於自然的科學考察是與「無為」相對立的。

2009-05-15 18:08:42 補充:
但這並不意味著道家思想者不通曉同時代的自然觀(科學),老子在描述經驗性的常識世界時也強烈關注自然的二元對立性質,而莊子更體現了其對自然觀的深刻認識。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於道」。 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 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

2009-05-15 18:09:07 補充:
人類領域
老子對人類領域有著深刻關懷。由於「道」存在於一切有限存在中,人類本身也便是自然的顯現。人們擁有生命,可以品味生活,但同時也要隨時準備毫無遺憾地離開它,對於「道」所帶給我們根本的病痛,死亡都是有限存在的誕生和復歸於無。對於生活方式,老子認為對於居住于「道」中同時又是「道」的顯現的人來說慾望應是相當簡單和有限的,對於人本身的慾望,應該拋棄(不迷其中)。然而現實是「道」在人類領域上發生了分離,老子將之歸結于兩個因素,一是文明的興起<變化>,文明使人在財富、權力、道德完善各個方面上有了新的目標(老子也<被認為>是徹底的原始主義者);二是人本身在道德層面上的墮落<墮落該作變化>。

2009-05-15 18:09:33 補充:
政治領域
老子的原始主義同樣體現於政治領域,然而並不是一種無政府主義,《老子》中有很多對統治者的建議和告誡,主張統治者要使人民不宜亂欲,使人民不去沉迷追求「仁義」而本身同時採取無為而治的方針。領悟並體現了「道」的人才能真正文明,使人民恢復「道」的狀態中。老子曾將政治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不知有之」,推行不言的教化,人民不知有治理者,各順其性,各安其生;第二等,「親而譽之」,用道德感化人民,用仁義治理人民,人民都稱讚執政者;第三等,「畏之」,用政教治理人民,用刑法威嚇人民,百姓們都很害怕;第四等,「侮之」,用權術偽詐愚弄,欺騙人民,百姓都要起來推翻它。

2009-05-15 18:09:55 補充:
莊子
莊子是老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者,他的著作表現出他的思想涵蓋了當時各種思潮。後人常將他與老子並稱老莊,是道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具有非常顯著的悲觀主義,其思想主要關注在生命上,以修身為主旨,「內聖」的觀念被莊子發揮到了極點。佛教傳入中國後受莊子哲學影響相當大,並由此產生了禪宗。莊子的人身哲學被後世用來倡導藝術精神的培養,打破小我與天地自然合一的超越精神,以審美的意態體悟世界,對中國的詩歌、繪畫等許多藝術領域有著重要的影響。《莊子》在文學上也取得了相當成就,代表作《逍遙遊》是先秦散文的顛峰作品之一。

2009-05-15 18:10:18 補充:
莊子之「道」
莊子雖然也承認「道」是萬物本源,但和老子的「道」存在一定差異。老子主張「道」為非存在,並以自然顯現出來,莊子的觀點則不同。莊子在支持「道」是無(非存在)同時,比老子更加關注「道」中關於「存在」的內涵。《莊子》中的「道」表現出了不可窮盡的多樣性和創造性。莊子並不僅把「道」的存在歸結于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自然,他試圖比老子更確切的描述不可描述的「道」。他不僅把著眼點停留于自然循環變化的規則,還將目光投向不可預測的,不能預期的變化。這種對於自然具有創造性的欣賞對後代也產生了相當影響。

2009-05-15 18:11:10 補充:
莊子的實在觀
在《莊子》中記述了許多莊子好友惠施所提出的問題。先秦時期,以惠施、公孫龍為代表的名家引發了中國古代語言危機的高峰。他們提出的諸多悖論引起了關於存在的廣泛關注,影響了當時與後人思考世界的方式。莊子也受到了名家思想的影響,他肯定事物的有限實在性,「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說話並不等於吹氣,畢竟說出了某些東西。)即假如語言沒有被日常虛假意識或者成見之類所影響,語言也許可以與事物本體表現一致。「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人睡在潮濕的地方,腰背就會疼痛,泥鰍也會這樣嗎?)

2009-05-15 18:11:21 補充:
莊子認為語言可以說出東西,但無論從道德層面還是知性層面都不能以對或錯的方式來談論他們。只有在非存在的條件下,所有存在和關係才能找到本源。對於日常經驗性的世界,是一種有條件的實在,從根本上講是空的(這和佛教的哲學觀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和老子對於倫理上的偏好不同,莊子主張以一種審美的、藝術的角度而非科學的態度來觀察世界,所以他對於自然世界的有限存在表現出了絕對意義上的價值中立。

2009-05-15 18:12:24 補充:
人類領域
莊子同樣試圖回答關於「道」在人類領域中發生分離的問題。和老子所具有的原始主義,試圖使人們從高等文明的扭曲環境中解脫出來不同,莊子的哲學思想中,人類意識的病態是與生具來的,不存在任何原始主義的解決方案。莊子敏銳地意識到,老子的聖賢觀點中,聖賢有意識的設計了方案,使人們遠離文明的狀態,這裏存在矛盾。
莊子的人生哲學強調「齊物」和「逍遙」。

2009-05-15 18:12:47 補充:
莊子認為人類意識的病態使人們將注意力聚集於變幻無窮的周邊世界中,人們的喜好厭惡,對錯的是非觀通過各種形式變得固定起來,即便人正在與周邊世界的有限存在一樣步向死亡中也仍然執迷不悟。這就是「齊物」思想的起源,即對所有有限存在的絕對公平認識,超越事物間的差別,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壞等主觀傾向看外物,打破人以自我為中心的精神限制,達到萬物齊一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的顛峰之處。莊子深刻的認識到人與其他自然萬物不同,只需要互相貶斥對方是「錯誤的」,就能對同一件事有完全不同的意見(當時儒家與墨家間的衝突便是最好的證據,莊子對此表示了相當的失望),然而同存於「道」中,又有什麼能是「正確」或「錯誤」的呢?

2009-05-15 18:13:06 補充:
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最高層次,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的解放,是主觀形態的解放,他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裏「無為」不是不是一種政治原則,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

2009-05-15 18:13:15 補充:
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私心,功名利祿,徹底置身於宇宙之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遊》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在人類領域的關懷存在極強烈的現實感,對於生活中的欺壓、紛爭、污濁有著深切感受和極端無奈,所以他的人生哲學容易被現實生活中的失敗者所接受。

2009-05-15 18:14:16 補充:
莊子受到的挑戰
莊子的哲學思想受到了即是好友又是對手的惠施的挑戰。兩人雖然同樣否定了人們常識主義立場的實在觀,但在人類領域上,兩人出現了分歧。當莊子提出「齊物」與「逍遙」時,惠施指出在本質上仍然是有限存在的人類,怎麼能出現這樣的人——能夠超越其本身的有限性約束,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

2009-05-15 18:14:25 補充:
黃老學派
戰國時期主流道家學派。「黃」意指黃帝,「老」意指老子,黃老學派則意為以黃帝為依託,發揚老子思想的一個學派。該學派與老莊思想有著顯著區別,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分歧,這個學派的重要特徵是和法家有著緊密的聯繫。中國近年來將黃老學派定義為道家和法家的結合,在西方被稱為「目的性的道家」(purposive Taoism)或「工具性的道家」(instrumental Taoism)。該學派主要談討社會政治問題。

2009-05-15 18:14:56 補充:
黃老學派的思想起源
戰國時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在當時諸如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各派中產生了一群特殊人物,他們本身都帶有如下一種道家氣質:不受所處社會環境中虛假善惡觀念的影響。《荀子·正論》:「人之情慾寡,而皆以己之情為欲多。」(人們真正的慾望其實很少,可他們卻相信它們是很多的。)是這類人的格言之一。他們可以忍受這個世界加給他們的侮辱和謾罵,因為他們知道,這些侮辱並不能玷污他們真正的尊嚴。他們內在的對於世界的冷漠無情中,具有一種和老子、莊子一樣深刻的精神獨立性。這種內在的寧靜最終產生了像慎到這樣特殊的人物,他同時被歸為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特殊性在於,道家思想成為了促進他社會目的的工具。

2009-05-15 18:15:45 補充:
黃老之「道」
司馬談曾這麼總結黃老學派:「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由於黃老學派將「道」作為一種工具,那麼這種和「無為」具有相抵觸的概念的「道」必然和老子、莊子之「道」存在其不同之處。

2009-05-15 18:15:54 補充:
黃老學派的政治主張
黃老學派不同意老子原始主義的觀點,政治秩序被同樣認為是「自然」的。慎到持有這樣的觀點:制度和文明本身就是「道」的具體表現。這是由於慎到本身內心的寧靜,沒有偏見,不帶價值判斷,他完全不受制於他人的生存狀態中,才最終得到了「法」是「道」的終極體現這樣無暇次的觀點。慎到主張「賢未足以服眾,而勢足以屈人。」(賢人並不能說服很多的人,但一個有權勢的職位足以使他人屈服。)這是和法家先驅申不害的「術」不同的。所以黃老學派的政治主張為「君無為而臣有為」。君王只有依賴其下屬的目的性活動(有為)才能維持其本人的無為。以制度為基礎,將責任委託給他人,而自身只是將這種制度和他的精神融合在一起。

2009-05-15 18:17:03 補充:
道家思想的影響
道家在中國史上時間不長,且很快被道教所代替,但道家思想在各個方面融入了社會中。道家思想在西方也傳播很廣,不論是叔本華的唯意志主義哲學和悲觀主義生活態度還是海德格爾的本體論與存在主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關於自然無為的生活態度也被很多西方人所接受。
對自由主義的影響
道家崇尚自由,這與現代自由主義觀點不謀而合。

2009-05-15 18:17:30 補充:
哲學影響
與儒家強烈關注倫理學中道德實踐問題不同,老莊思想覆蓋了哲學的各方面,且從本質上說兩者是互補的。
老莊思想在宇宙觀、本體論上提出了「道」這一無法被言說而只能被體悟的終極概念,也奠定了道家思想的主基調,即我們所能體驗的只是有限存在,而作為非存在而存在的「道」只能被體悟而無法感知。
在知識論上老莊都主張以辯證思想考察世界,莊子提出以一種超越知識的態度來認識知識。
倫理學上莊子人生哲學的齊物論和逍遙觀對後代產生了深刻影響,至今在中西方都有人以莊子人生哲學處世。老子則對儒家的道德觀進行了批判,主張一種原始樸素主義。

2009-05-15 18:18:19 補充:
政治影響
道家在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上有過極短暫的輝煌。漢初,以黃老學派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佔據了歷史舞台,自漢文帝、漢景帝由上至下到陳平、田叔等大臣都推崇道家思想。最有代表性的是曹參,在齊國時,他以「清靜無為而民自定」的政治方針治國,百姓安寧,齊國大治。蕭何去世後繼任相國時期無一創新,皆以蕭何所訂律法為準。即便如此在民間被贊為「載其清靜,民以寧一」,又被史學家評為「蕭規曹隨,守而勿失」。

2009-05-15 18:18:33 補充:
道家思想的政治高峰出現在漢文帝、漢景帝兩朝時期,史稱文景之治。將漢朝從「自天子不能具均駟,將相或乘牛車。」發展到「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漢書·食貨志》)維持這一政策方針的關鍵人物是竇太后,由於她的堅持這條路線才一直執行到漢武帝初年她去世以後。

2009-05-15 18:19:30 補充:
南懷瑾先生說,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實都來源於這個「道」,所以中國文化的中心要點就是一個「道」字。「道」這個字是廣義的、宏觀的,諸子百家乃至我們幾千年的文化都在「道」的這個範圍。廣義的「道」如此地廣闊,容納百川,乃至超越形上形下,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他說,歷史上,當社會出問題的時候,救社會、救國家,出手的人多是道家的人物,歷史上叫「撥亂反正」。……這些中國知識分子或者說讀書人,很多不求名不求利,但有道德有學問。我們幾千年的歷史,到清朝為止二十六部歷史,這種人物並不少,都體現了道家文化的影響。
2015-05-09 5:39 am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運彩遊戲、真人遊戲、電子遊戲、對戰遊戲、對戰遊戲●●●

●新舊會員儲值就送500點

● 真人百家樂彩金等你拿

●線上影片直播、正妹圖、討論區免費註冊

歡迎免費體驗交流試玩!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2014-08-04 10:24 p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09-06-08 3:55 pm
道家不是文學,也不是哲學,更不是宗教,而是科學!
2009-05-17 10:26 pm
與儒家強烈關注倫理學中道德實踐問題不同,老莊思想覆蓋了哲學的各方面,且從本質上說兩者是互補的。

老莊思想在宇宙觀、本體論上提出了「道」這一無法被言說而只能被體悟的終極概念,也奠定了道家思想的主基調,即我們所能體驗的只是有限存在,而作為非存在而存在的「道」只能被體悟而無法感知。

在知識論上老莊都主張以辯證思想考察世界,莊子提出以一種超越知識的態度來認識知識。

倫理學上莊子人生哲學的齊物論和逍遙觀對後代產生了深刻影響,至今在中西方都有人以莊子人生哲學處世。老子則對儒家的道德觀進行了批判,主張一種原始樸素主義
參考: 網路資料
2009-05-15 6:46 pm
無為而治.

西漢初年, 文景之治的根本思想.


收錄日期: 2021-05-01 17:17: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514000015KK1091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