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國內的戶籍制度,農村人口可否搬到城市去居住?

2009-05-12 10:08 pm
介紹國內的戶籍制度,農村人口可否搬到城市去居住?

回答 (1)

2009-05-22 9:58 pm
✔ 最佳答案
“從來沒有一項製度如此討人歡心。”“從來沒有一項製度如此令人憎惡。” 在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就戶籍制度改革這個話題進行採訪時,這兩句話不斷地躍入腦海。 任何一項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製度的產生和發展,都不會是毫無緣由的。 尤其是戶籍制度,其形成更是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
說起1958年,很多人都會想起“大躍進”。 作為急於求成的烏托邦試驗,以失敗告終的“大躍進”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但是,這一年確立的另一項製度卻保留了下來,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跨世紀的“長壽”管理制度。1958年1月9日,經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通過,毛澤東簽署一號主席令,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戶籍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 《條例》確立了一套頗為完善的戶籍管理制度,它包括常住、暫住、出生、死亡、遷出、遷入、變更等7項人口登記制度。 隨著這項管理制度的實施,解放前因為生計到北京當學徒的河北人突然擁有了北京戶口,而為了躲避戰亂遷居河北某個偏遠鄉村的老北京突然得到了河北戶口。 在懵懂間,人們的命運突然被組織化、凝固化了。 在這項製度的嚴格管理下,農民進城謀生是得不到法律認可的,不同地區間的人員也不能輕易地遷徙和流動。

換句話說,從那個時候開始,“北京人”、“上海人”、“廣州人”,“城里人”、“街里人”、“鄉下人”就不再僅僅是一個地域概念,而是一個嚴格的法律概念。 在這個概念的背後,則是截然不同的人生和命運。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治安系教授王太元則指出,建國後對人口遷徙的控制是從1953年開始的。 是年7月,政務院發布《關於製止農民盲目流入城市的緊急通知》,“盲流”一詞就是那時提出來的。
當然,中國也有過限制自由遷徙和強制遷徙的歷史。 如明太祖朱元璋被稱為中國歷朝最想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的皇帝。 而明朝末年的戰亂導致四川人口銳減之後,清朝初年朝廷曾採用武力手段進行“兩湖填四川”,將兩省的人口強行遷入四川。

但是縱觀歷代,多數時期,老百姓的遷徙一般不會受到製度的阻攔。 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958年。

在嚴格的戶籍制度管理下,城市與農村以及城市之間都是“隔離”的。 出生在農村的孩子如果想進入城市,只有考學、參軍(提干)、招工(或者頂替在城市工作的父輩)等非常有限的幾種。 而城市之間的戶口遷移也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從小城鎮遷往大中城市。

1978年之後,中國的戶籍制度逐步有所鬆動,近年來,相當一部分省市已經開始了戶籍制度改革的探索。 但是,北京、深圳、上海等一些城市仍然實行嚴格的戶口管制。

戶籍管理是國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基礎性工作,也是國家行政管理的一項基本製度。 在國際上,實行戶籍管理制度的國家並不少,一些國家的戶籍管理稱為“民事登記”、“生命登記”、“人事登記”。 但是,像中國這樣將戶口如此緊密地和公民個人的命運捆綁起來的戶籍制度則可以說並不多見。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劃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實行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二元結構,已經越來越阻礙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地區間的合理流動,越來越不利於城市化建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 當然,不可否認戶籍制度曾經發揮過重要的歷史作用,時至今日,戶籍管理制度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完全抹殺的。 公安部一位負責人評價戶籍制度的作用時指出:一方面可以通過公民身份登記,從而證明身份並確立民事權利和行為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為政府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勞動力合理配置等提供基礎數據和資料;此外,戶籍管理是治安管理的基礎和重點,在維護治安、打擊犯罪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參考: 中國戶籍制度:城市的耻辱

收錄日期: 2021-04-11 17:08: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512000051KK0063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