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貞觀君臣論治
唐太宗即位以後,勵精圖治,經常和大臣一起探求治國方略,商討如何能迅速致治。在討論的時候,君臣們很能針對現實問題,引經據典,並結合歷史事實,一方面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另一方面還提出了許多很有意義的理論性問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貞觀君臣論治。
《貞觀政要》
唐朝歷史家吳兢把貞觀君臣議論的內容,加以分類編撰成《貞觀政要》一書,傳於後世。
大亂之後能否迅速致治?
唐太宗剛即位時,與大臣討論該用什麼方法才能迅速致治。有的大臣認為夏、商、周以後人心愈變愈壞,只有仿效秦、漢那樣用嚴刑酷法,才能壓服人民。意思是大亂之後不能立即致治。魏徵則引歷史事實為證,認為大亂之後人民渴望致治,只要教而化之,採取適當措施,上下同心,是可以迅速致治的。
以王道治天下
魏徵的言論使唐太宗對國內形勢有了一個清醒的認知。因此,當有人主張用重法去鎮壓盜賊時,唐太宗堅決地拒絕了這種高壓做法。他說:「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役繁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指出了只有輕徭薄賦,以仁義治天下,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經過幾次的君臣辯論後,以王道治國的方針很快就被確定下來。
獨斷招亡
貞觀初年,有人上書說,皇帝應該獨掌威權,不可將權柄移交臣下,請唐太宗實行獨裁統治。但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則對唐太宗說:隋朝皇帝不信任大臣,每件事都要親自過問,獨斷獨行,結果是錯誤積累愈來愈多,怎麼能不滅亡呢?
皇帝並非萬能
貞觀四年,唐太宗對隋文帝的施政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他認為:隋文帝不肯信任各級機關,什麼事都要自己決斷,雖然非常辛苦,但事情卻不能盡合於理。因此他指出:「朕意則不然。以天下之廣,海內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動。……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唐太宗在這段話裡承認,皇帝是不可能遍知天下之事的,皇帝每件事都自己做決定,一定會造成大量的錯誤。這也就是承認皇帝並非萬能,也是會犯錯誤的。
集思廣益
唐太宗作為一個皇帝,自己撕下皇帝萬能的神秘面紗,在古代的專制王朝政治中是具有很深意義的。因為有了這樣的認識,凡是國家大事,唐太宗都會召集大臣一起商量,凡是重要的政務,也會讓各個部門先提出意見,經過宰相的研究,再奏請執行。
防止錯誤
太宗還要求各個部門都須負起責任,特別是中書省和門下省官員要勇於提出意見,防止錯誤的發生。這對於保證國家政策、法令和各項決策的正確性和恰當性,具有重要意義。據《資治通鑒》記載:「由是鮮有敗事。」自此以後便很少發生決策錯誤的事。
2009-05-10 09:38:05 補充:
鼓勵精闢之方法,以圖治國為本者...
2009-05-10 18:20:31 補充:
咁想問番樓主心目中何謂勵精,以什麼為圖治...圖治甚麼呢???願聞其詳!
2009-05-10 18:56:55 補充:
如果你認為001&002都唔貼題就不如取消這條問題罷...我無所謂,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