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張衡對後世我影響

2009-05-09 12:55 am
請問張衡對後世我影響。請快回答

回答 (4)

2009-05-10 8:39 am
✔ 最佳答案
中國古代天文人物——張衡


圖片參考:http://pic.big5.enorth.com.cn/0/05/84/26/5842637_931520.jpg
  張衡(公元78—139年)
  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在天文學方面,他發明創造了『渾天儀』(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臺用水力推動的大型觀察星象的天文儀器,著有《渾天儀圖注》和《靈憲》等書,畫出了完備的星象圖,提出了『月光生於日之所照』科學論斷。
  張衡在太史令任內,積極從事理論研究工作,系統觀測天體運行,著《靈憲》等書,創制渾天儀,且在歷法方面也有所研究。《靈憲》是張衡積多年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寫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不朽名作。該書全面闡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結構、日月星辰的本質及其運動等諸多重大課題,將我國古代的天文學水平提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段,使我國當時的天文學研究居世界領先水平,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09-05-09 6:35 am
張衡(78-139年)是東漢時期出色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他發明很多天文儀器,例如測量地震的「地動儀」、模擬天體運行情況的「渾天儀」等。他也是漢代流行的一種文體──賦的著名作家,《二京賦》是他的代表作。
張衡
張衡重定向至此,關於張衡之其他意思,詳見「張衡 (消歧義)」。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中國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畫家,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人。
生平


張衡出生於沒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張衡從小好學不倦,「如川之逝,不捨晝夜」(出自《史書》)。青年時代游學長安、洛陽,在併進入當時著名學府太學學習。張衡用了至少十年來研習文學,29歲時寫成著名的《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二京賦》。



張衡曾當南陽郡守的幕僚。三十多歲時(111年),張衡出仕,當過郎中、太史令、公車司馬令和尚書,其中擔任太史令長達14年。



三十歲後,張衡開始研習天文。對天文歷算有深刻研究,著有《靈憲》﹑《靈憲圖》﹑《渾天儀圖注》﹑《算罔論》。



公元117年,張衡改進了渾象,設計製造的利用水利推動自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混象(即渾天儀)在洛陽完工。張衡所著的《渾天儀圖注》是渾天說的代表作。

在《靈憲》中,「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指出月亮本身並不會發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月食。」第一次正確解釋了月蝕成因。在《靈憲》中,張衡還算出了日、月的視直徑,記錄了洛陽觀察到的恆星2500顆。還測出了地球繞太陽一年所需的時間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



陽嘉元年(132年),他製成世界上第一個地動儀——候風地動儀,可以準確測出地震方位,並令使官記錄地震方向地點,積累了許多可貴資料。
他採取和作為圓周率的值。
文學成就


張衡也是漢代有名的賦家。他最大的成就在於,將漢賦從長篇大論的堆砌文字,轉變為抒發心靈的短小篇章。在張衡的年代,盛行漢賦的模擬風潮,他也有充滿模擬成分的作品,《二京賦》即為其代表。但是他的《歸田》、《思玄》一類的作品,形式較為短小,一掃漢賦先前那種鋪採摛文、虛誇堆砌的手法,運用清麗抒情的文句,描寫自己的懷抱和感情,內容和形式都起了變化,對後代的辭賦也很有影響。

注釋
地球公轉360度所需時間是365.256354平均太陽日。

《後漢書·張衡傳》:「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振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如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隋唐書·律曆志》:「古之九數,圓周率三,圓徑率一,其術疏舛,自劉歆、張衡、劉衛、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設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為一丈,圓周盈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釐九毫二秒七忽,朒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釐九毫二秒六忽,正數在盈朒二限之間,密率圓徑一百一十三,圓周三百五十五,約率圓徑七,圓周二十二。又設開差幕,開差立,兼以正圓參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著也,所著之書,名為綴術。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
2009-05-09 1:59 am
張衡在科學上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
  在天文學方面,張衡寫下了《靈憲》一書。他提出宇宙的演化過程,先經過「渾沌不分」的「太素」階段,然後才開始產生物的「龐鴻」階段,然後才「元氣剖判,天成於外,地定於內」。他認為,宇宙是無限的。此外,他還提出了一種「天圓地平」的天地結構,正確地解釋了日月食成因,提出當月遮蔽日則成日食,當月進入地的陰影時則成月食。《靈憲》成為古代一篇傑出的天文學著作。
  張衡在任太史令期間,製造了一架表演天象的渾象儀,並創製了一架水轉渾天儀。後者由許多關戾、機械構成,可以晝夜轉一周以展示天上星體的位置,並且帶動一個稱為「瑞輪蓂莢」的機械日曆,以報告一個月內的天數。實際上,這是一架天文鐘,並對後世的相關發明產生重大影響。
  在任尚書郎期間,張衡還制訂了一種新曆法,稱為「九道法」。它比西漢所創的太初曆和當時使用的四分曆都要精密。但由於保守與習慣勢力反對,未能實行。
  在機械製造和地震學方面,最聞名的是張衡製造了「候風地動儀」,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架地震儀,用於測定地震的有無和震源的方向。他還製造過指南車和飛行木鳶,前者是一種指示方向的機械,後者類似於滑翔機。在張衡之後,指南車在歷代屢有製造,尤其是《宋史‧輿服志》詳細記載了宋代科學家燕肅和吳德仁所製指南車的情況。
  張衡還寫過一本數學著作《算罔論》。他分別給立方體和球體定名,並計算了它們的體積。其中,提出圓周率π=730/232=3.1466。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理論π值。
  此外,張衡還作過《地形圖》,又是一個大文學家,寫過文辭優美的《二京賦》,以及科幻作品《思玄賦》等。其文學才華為其後歷代所稱頌。

希望幫到你!!!!!!!!!!
2009-05-09 1:00 am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中國東漢科學家、天文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畫家,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人。1802號小行星以他為名。

生平

候風地動儀張衡出生於沒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張衡從小好學不倦,「如川之逝,不舍晝夜」(《全後漢文·卷四十五》)。青年時代遊學長安、洛陽,在並進入當時著名學府太學學習。張衡用了至少十年來研習文學。

東漢永元十四年(102年)張衡二十四歲,曾當南陽郡守的幕僚(南陽郡主簿)。

東漢永初元年(107年),張衡29歲,寫成著名的《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二京賦》。

永初五年(111年),張衡三十四歲,出仕京官郎中。元初三年(116年)張衡三十八歲,升為東漢曆法機構最高官職;太史令。建光二年(122年),張衡出任巴士司馬令。永建三年至永和元年(128年-136年)張衡復任太史令,最後出任尚書。

三十歲後,張衡開始研習天文。對天文歷算有深刻研究,著有《靈憲》、《靈憲圖》、《渾天儀圖注》、《算罔論》。

公元117年,張衡改進了渾象,設計製造的利用水利推動自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混象(即渾天儀)在洛陽完工。張衡所著的《渾天儀圖注》是渾天說的代表作。

在《靈憲》中,「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指出月亮本身並不會發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月食。」第一次正確解釋了月蝕成因。在《靈憲》中,張衡還算出了日、月的視直徑,記錄了洛陽觀察到的恆星2500顆。還測出了地球繞太陽一年所需的時間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1]

陽嘉元年(132年),他製成世界上第一個地動儀——候風地動儀[2],可以準確測出地震方位,並令使官記錄地震方向地點,積累了許多可貴資料。

在數學上張衡發明、作為圓周率的值[3]。


文學成就
張衡也是漢代有名的賦家。他最大的成就在於,將漢賦從長篇大論的堆砌文字,轉變為抒發心靈的短小篇章。在張衡的年代,盛行漢賦的模擬風潮,他也有充滿模擬成分的作品,《二京賦》即為其代表。但是他的《歸田》、《思玄》一類的作品,形式較為短小,一掃漢賦先前那種鋪采摛文、虛誇堆砌的手法,運用清麗抒情的文句,描寫自己的懷抱和感情,內容和形式都起了變化,對後代的辭賦也很有影響。


注釋
^ 地球公轉360度所需時間是365.256354平均太陽日。
^ 《後漢書·張衡傳》:「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振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如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 吳文俊主編 《中國數學史大系》 第三卷 第一編 第二節 張衡的數學研究 第5頁 ISBN 7-303-04557-0/O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7: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508000051KK0092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