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南宋滅亡後,為了躲避元軍追擊,南宋軍民擁立
的小皇帝趙(人稱帝)由海路逃往廣東沿海。1277年
4月,帝一行抵達官富場(今九龍城一帶),建立行宮,
停留了幾個月。
為了紀念帝一行在本地區的活動,香港居民於馬
頭角海濱一個名叫聖山的小丘上,修築了宋王臺。山頂有三塊巨石,疊成品字形,其中一塊刻有「宋王臺」三個大字,大字旁刻有「嘉慶丁卯重修」
幾個小字,可見宋王臺在公元1807年重修過。
19世紀末,九龍築路建房需要大批建築材料,有的
商人開始在聖山採石。九龍居民便發起保存宋王臺的
活動,得到立法局華人議員何啟的支持。1899年,港府
採納何啟建議,頒布《保存宋王臺條例》,禁止在聖
山採石。
1943年,佔領香港的日軍以擴建軍用機場為藉口,
將聖山炸毀,刻有「宋王臺」三個字的巨石被丟棄在
亂草叢中。日本投降以後,港府依照趙氏族人的請求,
在啟德機場以西建宋王臺公園,將原來的巨石削成
方形,放置在公園內,供遊人瞻仰。
據傳,帝一行抵達官富場時,土瓜灣村民首先備
舟、獻糧前往迎接,因此得到御賜黃傘一把。此後,
每年賽龍舟時,村民都將此黃傘供奉在一巨舟上,向
其叩拜後才開始比賽。這一習俗一直沿襲到清朝光緒
年間。
宋王臺歷史夠悲壯
土瓜灣宋王臺大石的來源,背後有段悲壯歷史,可回溯至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距今730年前)正月,元軍攻陷南宋都城臨安(今折江杭州),恭宗王帝投降.楊淑妃帶着年幼的恭宗弟益王(九歲).廣王(六歲)和部分大臣出走南下福州
未室曽逃難於在福州,張世傑.陸秀夫等大臣擁立益王為帝,是為宋端宗.後元軍大舉進攻福州,端宗被迫再出走,輾轉來到九龍城,常倚在小山丘的一塊大石休憩,後人為了紀念這件事,在大石刻上(宋王臺)三個字.
景炎三年罒月,端宗病死,陸秀夫.張世傑又擁立八歲的趙昺為帝,改元祥興.祥興元年六月,宋室遷到新會崖山,建立行朝.二月六日,元軍與宋軍大戰於崖海.宋軍整天若戰,最終仍被破陣勢.戰船艦隊崩潰.陸秀夫見大勢已去,背負宋帝昺,從泊在一塊名為(奇石)的大石旁,投海殉國.據史書記載,當時(後宮諸臣從死者甚衆),(越七日,屍浮海上者十萬餘人).
清朝嘉慶丁卯年間, (宋王臺)大石重修了一次.後來,香港政府在啓德機場側, 距 (未王臺)原址三百尺之處,
圖片參考:
http://l.yimg.com/f/i/tw/ugc/rte/smiley_1.gif
2009-05-06 01:18:31 補充:
宋王臺
根據清人陳伯陶(1855 - 1930)的研究,因石刻稱「宋王」非「宋皇」,元史以帝昺為二紀,故可推斷非刻於宋代,而是元代。
距離現在已經202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