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貝 多芬。德國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昂;1827年3月26日,逝於維也納。
早年的學習與發展
貝多芬四歲時就被迫練習樂器;八歲開音樂會;十一歲起隨宮廷風琴師尼菲學習。尼菲看出貝多芬有創作天才,因此不斷地鼓勵他、幫助他。
當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喊的陣天價響的時候,貝多芬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當時風行的理想主義主張:人應該身體力行發揮人性的潛力,救贖自己。貝多芬不由自主被這些思想所吸引。於是浪漫主義早期的思想,和貝多芬心靈中的樂音結合成震撼人心的音樂。
海得堡遺書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第一個十年裡,獲得極高的成就。可惜二十八歲開始耳聾,最後終於完全聾掉。此事曾對貝多芬造成不小的打擊,甚至一度想到輕生,而留下著名的「海得堡遺書」。但貝多芬最後仍沒被命運所擊倒。
開創音樂新風貌
在與外界聲音隔絕之後,貝多芬開始用"心"來作曲。而這時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帶給了歐洲自由平等的觀念。於是貝多芬由於失聰的心歷路程加上這個啟示,他的作品跨入另一個新的境界。原有貴族式的典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熱情與波濤洶湧的情感。曲子的力度對比加大、音域的距離加寬、和絃的連接脫離古典的範疇。使音樂從古典樂派的傳統之中解放出來,開創出另一種嶄新風貌。
貝多芬的父親是選帝候禮拜堂的男高音歌手,愛酗酒,性暴躁,使家中雞犬不寧,時常斷炊。他夢想著要像莫札特的父親那樣,把兒子鍛鍊成「神童」,以便炫耀,賺大錢。因此,貝多芬小時候,就被強制學習音樂。他最初的音樂教育,是從這位暴戾的父親,和他的朋友灌輸的,音樂外的教育,幾乎全無。 貝多芬滿八歲時,就在公眾之前,彈奏大提琴,十歲時發表處女作。此後進倪富和李斯門下受教,接受正統的音樂教育,他們都是淳淳善誘的良師。 貝多芬於十二
2009-05-05 21:21:22 補充:
歲時,就能代理倪富,彈奏風琴,十三歲時,擔任歌劇院預演時的大鍵琴伴奏者。十四歲成為倪富的助手,就任宮廷副風琴師,開始有固定收入,並悉數拿回家裡,幫助家計。
在這段時間中,他認識了醫學院學生韋該勒,因他的介紹,和貴族布勞寧一家人,有親密的交往。她教導貝多芬上流社會的禮儀,給予溫暖而愉快的友愛,把貝多芬視同己出,照顧得無微不至。
2009-05-05 21:22:03 補充:
一七八七年,貝多芬為要加深音樂研究,束裝前往維也納,準備投莫札特門下。當時曾照莫札特特給他的主題,即席彈奏出巧奪天工的變奏,使得莫札特為之驚奇不已,預言這位青年將「掀起一場大狂瀾」。莫札特雖然欣賞他的才華,但因忙著寫作「唐.喬望尼」,不克分身,暫時不能教導他。貝多芬在維也納才停留兩個星期,就獲悉母親病篤,奄奄一息,立即趕回家鄉。但這位一生受丈夫虐待,心地善良又和藹的母親,卻未能親睹愛子的成功,就撒手西歸。
此後家計頓陷困境。因為父親依舊酗酒,貝多芬實際上已成一家之主,擔當養育五個弟妹的重任。貝多芬認識了喜歡音樂的華德斯坦伯爵,和他親密而愉快的交往,一直維繫到去世。
2009-05-05 21:22:08 補充:
二十歲那一年的年底,海頓要前往倫敦時,路過波昂。當貝多芬到客棧見這位大師時,海頓答應回來後指導他作曲。海頓於一年半後,從倫敦歸來時,又路過波昂,並鼓勵貝多芬前往維也納,因為維也納是當時的音樂中心地,能夠學習,也能靠演奏謀生。
因為你說280字.我想說也不用太多.不然如果你是用手寫的話會很累
所以幫你大概刪掉一些.不過我給你的都是重點喔!
握著羽毛筆的貝多芬肖像畫,及貝多芬的石膏像,乃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貝多芬的大眼睛和粗硬的線條,以及一頭蓬亂的頭髮,無法被視為美男子,加上黑皮膚、矮個子、短脖子,走路稍微駝背。少年時被封為「蒙古大王」。他內心的意志力及堅強的精神很明顯地表現於面部的輪廓上。
十六歲時,貝多芬便失去了慈母,父親酷愛杯中物使少年的他過得很艱苦,二十二歲時赴維也納。在這之前他想拜師莫札特而不果,轉向海頓學習音樂。海頓非常忙碌,並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教他。因此肯上進努力的貝多芬,在有關社會上及音樂上的事都得靠自己摸索。
開始時貝多芬立志做了名鋼琴手,所以初期的作品以鋼琴曲較多,如今我們常常聽到的作品鋼琴奏鳴曲「悲愴」是他年輕時所寫。從這首曲子可以看到貝多芬所獨創的熱情火花及青春的甘苦。有一首『月光』鋼琴奏鳴曲,據說是獻給茱麗葉塔.桂察第小姐。
貝多芬死後,人們發現他遺有三封情書,因此知道他曾經戀愛過。但是這著名的『永恆的愛人』到底是哪一位小姐卻不得而知。有人說是桂察第小姐,又有人說是和他訂過婚的泰麗沙.布朗修維克小姐。貝多芬的戀愛結果並沒有成功,最終還是獨身而終。大家所熟悉的鋼琴曲『給愛麗絲』,本來是「給泰麗莎」,由於在出版時校對錯誤,而一直錯下來。
貝多芬做為鋼琴家和作曲家都逐漸嶄露頭角,遠大的前途被眾人看好。但是『惡性耳疾』這個音樂家的致命傷卻使他頹喪。悲憤之餘,曾留下一份著名的『海里金史塔持遺書』,這是在他死後才被發現的。他真的想自殺嗎?實在煞費猜疑。
總之,貝多芬並沒有自殺。相反的,他回到維也納,首次舉行個人作品發表會。之後,他的作品更臻成熟、更充實,許多不朽的傑作也於此時相繼完成。例如,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第三號交響曲「英雄」鋼琴奏鳴曲「華爾斯坦」,以及後來改名為「費得利」的歌劇「雷奧諾雷」.......等。,
「英雄」交響曲,好像衝破蛋殼而出的小雞,內在經過了充分的準備,創造了一種新概念,可說是一首劃時代的交響曲。原來他準備把此曲獻給拿破崙,但是當他聽到拿破崙稱帝登上王位時,很失望的說:「這個男人充其量也不過是個具有野心的俗人吧!」憤而把標題封面撕毀。這件事顯示出貝多芬有很現代的民主思想。
這些作品只可說是貝多芬的序奏。羅曼.羅蘭評論貝多芬為『傑作之森林』,可見他的作品之多之好。其中獻給拉斯莫夫斯基公爵的曲子有作品五九之一號至三號『絃樂四重奏』、『小提琴協奏曲』、『第五號交響曲』、第六號交響曲『田園』、鋼琴奏鳴曲『熱情』、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都是一些很有名的曲子。 .第六號交響曲「田園」是貝多芬自己取的名字,他又認為「第五號交響曲」最初的幾個音便是叩開命運門扉之聲音,因此大家便稱之為『命運』交響曲。其實這只是我們俗稱而已,在歐美仍然習慣沿用『第五號交響曲』之名稱。
一八一二年,貝多芬與大文豪歌德相會於伯明罕溫泉勝地,歌德形容貝多芬是『精力充沛無與倫比的男性』,一方面貝多芬無視於國王與王后等貴族權勢,他說:「雖然有很多人,卻沒有一個偉大的......不,不,只有一個......。」貝多芬雖然尊敬歌德,卻不滿他之向貴族低頭。勤於作曲的貝多芬,在這一年先完成了『第七號交響曲』,即是後來華格納稱為『舞蹈的聖化』者。隨即又譜了『第八號交響曲』,這是最短的一首交響曲。
貝多芬的耳疾越來越惡化,到了四十八歲左右,就已經完全聽不到。日常的會話均用筆談。晚年時期為了姪兒的事情煩惱不已,又為了生活到處奔波,曲子的作風與中期激烈有力者完全不同,代之而起的是簡潔而有深度的思想。
後期作品以「絃樂四重奏曲」為代表作,其次是「莊嚴彌撒」大曲。接著利用席勒的詩『快樂頌』譜成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合唱』。
貝多芬酷嗜散步與飲酒。他在維也納森林和海里根修坦田園散步時,捕捉了許多作曲靈感。不幸於拜訪弟弟約翰時,染上了肺炎及黃疽,四個月之後,這位曠世音樂巨匠便去世了。臨終前他所訂的葡萄酒才送來,『真可借,來遲了!』這句話便成為他最後的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