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何謂『國民所得』?
國民所得乃一國(或一定地區)常住居民在一定期間生產之總成果。因生產結果經分配而構成所得,所得又必用於消費與投 資,故一國之國民所得可自生產面統計之,可自分配面統計之,亦可自需求面統計之,若統計正確其結果必然相同。若從生產、分配、需求等三面同時進行統計,並將統計結果以收支平衡帳式陳示所得之來源及其去向,用資闡明各部門經濟活動之相互 關係及其發展趨勢,便稱為國民所得統計。
計算公式:
國民所得(NI)=薪資所得(w)+租金所得(r)+利息所得(i)+利潤所得(π)
=GNP-折舊-間接稅淨額=NNP-間接稅淨額
什麼是供需法則
影響消費者對一物購買量的因素很多;例如今天想吃絲瓜,首先得看看絲瓜一斤多少(價格),然後再想想荷包的錢(所得),要不要換吃苦瓜或黃瓜(相關物品價格)等。在其他因素不變下,單考慮一物本身的價格,則當價格越高,消費者買得越少;也就是一物的價格與需求量呈反向變動關係;例如,在所得、其他物價…不變下,絲瓜太貴就少吃,便宜就多吃點。這就是需求法則。
同樣道理,生產者決定某物生產多少,要考慮到產品本身的價格、成本、技術…等因素。如果其他因素不變,則一物價格越高,廠商的供給量會越多;也就是一物的價格與供給量呈同向變動關係,這就是供給法則。所以,絲瓜的價錢好,農人一定增加供給量;價錢不好,自然也就少生產了。
放諸四海皆準
就消費者而言,東西貴了就少買點,便宜就多買點;就供給者而言,東西值錢就多生產點,不值錢就少生產點。這麼簡單的供需法則有什麼用嗎?
它的用處可多了。舉大家熟悉的例子:在勞動市場中,提供勞動力的是就業者,雇主則是需求者。當工資越高,就業者將會增加工作量或將有越多人願意就業;而另一方面,老闆則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也就是減少雇用勞工。在資金借貸市場中,如果利率越高,資金的供給者(貸方)會增加他的資金提供量,也就是樂意放款;而資金的需求者(借方)會減少他的資金需求量,也就是不願借錢。在外匯市場中,如果匯率越高(例如台幣由30元兌1元美金上升至35元兌1元美金,也就是台幣貶值),外匯供給者(也就是賣外匯的人,最主要的是出口商,他們出口換得外匯收入)會增加外匯供給量;反之,外匯需求者(也就是買外匯的人,最主要是進口商)會減少外匯的需求量。以上三例,雖然是不同的市場,但其供給和需求行為都符合供需法則。
價格指導資源配置
我們知道經濟學中所說的「一隻看不見的手」,就是指「市場機能」或「價格機能」。因為市場的各種訊息都會反映到價格上,透過價格的運作,市場自然能夠調和供需雙方並達成資源的有效配置。由供需法則,我們可以很容易了解這個道理:對消費者而言,某商品的價格提高了,自然減少對它的購買量;而價格提高隱含此物的成本增加了,消費者應該節省使用,在需求法則下的行為自然也就符合資源配置的效率原則。對生產者而言,所供給的產品價格提高了,表示此物受到消費者歡迎,所以願意支付高價,那麼,廠商理應多用資源來生產,而這也正是供給法則呀!
所以,供需法則背後代表著指導市場資源配置的那隻「看不見的手」呢!
不過簡單來說,供需法則就是"供給法則"和"需求法則"的總和
希望有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