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點a!!關於文言文篇章的問題一問....我唔識做-.-”

2009-05-03 5:28 am
下面d題目唔識做(括號中ge係同D問題有關ge篇章):

(登飛來峰-王安石)
1.詩中寫的是山上的塔,點解用'峰'黎用題目?
2.邊度寫出佢'登'上山呢?
3.第3,4句寄託左詩人咩ge思想感情?

(習慣說-劉蓉)
1.第1段'既久而逐安之'的事例說明左'習慣成自然',但點解第3又舉出'又久而後安之'的事例?
2.'學貴慎始'同習慣有咩關係?
3.'一室之不治'由前文何句可見?
4.'又久而後安之'中ge"又"字同邊句呼應?

回答 (3)

2009-05-07 4:15 am
✔ 最佳答案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1.詩中寫的是山上的塔,點解用'峰'黎用題目?
答:文中以「峰」去形容山上的塔,因古時八尺是一尋,千尋塔是極言塔高。如此之塔已非高可以形容,遂以峰去比擬它!
2.邊度寫出佢'登'上山呢?
答:四句詩中並無確實的描寫作者是何時及如何登山!祇是作者自說: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 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
3.第3,4句寄託左詩人咩ge思想感情?
答: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盡管天空中有朵朵浮雲,可是我也不必害怕它擋住我的眼睛。因為只要登高就能望遠,現在我站在塔的最高層頂。「不畏浮雲遮望眼」這句詩看上去似無深意,其實是運用了歷史典故。西漢的文人曾把浮雲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陸賈;《新語.慎微 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唐朝的大詩人李白就寫過兩句詩:「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見〈登金陵鳳凰台〉)意思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於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雲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





習 慣 說
劉蓉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俛而讀,仰而思:思而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窪徑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命童子取土平之。
後蓉履其地,蹴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後安之。
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履平地,不與窪適也;及其久,而窪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慎始。

1.第1段'既久而逐安之'的事例說明左'習慣成自然',但點解第3又舉出'又久而後安之'的事例?
答:第一段文章內所言「既久而遂安之」的事例,無疑已經說明了「習慣成自然」的道理,但這個因為長久養成的習慣,是好還是壞?而且這個習慣究竟能不能改變?如祇單以一個事例,並不足夠說明。所以再有第三段的事例,便是用來說明壞習慣「室有漥徑尺……既久而遂安之」是可以改變的!即使起初感到有點不習慣和不舒服「蹴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因此作者在第三段再舉出「又久而後安之」的事例去兩相對比和加以說明。
2.'學貴慎始'同習慣有咩關係?
答: 「學貴慎始」和習慣有很密切的關係,因為假設一開始就養成優良和正確的習慣,以後便無需浪費氣力去糾正,更可以避免積非成是和不願意改正錯誤了!
3.'一室之不治'由前文何句可見?
答:可從「室有漥徑尺,浸淫日廣。」得見!意思是書房之內有一直徑約一尺的漥地,但都不以泥土去填平它,反為用自己的腳步去適應這個洞!即是這等小事也處理不好,還怎樣去處理其他更大的問題呢?
4.'又久而後安之'中ge"又"字同邊句呼應?
答:與「既久而遂安之」句中的「既」字呼應!

參考: 個人理解!未必全部正確!希望可以幫到你!
2009-05-07 9:44 pm
多謝你地ge答案,無論岩唔岩,我都多謝你地幫左我.......^v^
2009-05-03 6:30 am
(習慣說-劉蓉)
1
第一段-第3段'都係講習慣成自然,但第1段'既久而逐安之'係塊地唔平,佢又唔整返好,漸漸佢都習慣左,但一日佢父整返好,開頭唔習慣,但慢慢又習慣返~
2
呢题唔記得左,本book唔係到~
3
唔明你問咩~
4
既久而逐安之'

~~~~~~~~~~~~~~~~

雖然岩岩教完.但我本book唔係到,我本book寫哂,~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25 23:07: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502000051KK0188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