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應該要有反思能力 ,
宗教信仰 , 本來就要「信 , 心 , 行」三者兼備
好比大海中的小船 ,
信 , 就是方向 , 能使船得著目標 ,
心 , 就是掌舵 , 能使船不偏不倚 ,
行 , 就是動力 , 能使船邁向目的地 ,
信而心不念 , 枉信 !
心念而不行 , 空談 !
因此 , 成就信仰 , 必須要信心行三者兼備 ,
今天 , 你看到信徒只著重於信 , 不著重心 , 行 ,
這是因為教會為求快速增長成員 ,
不惜利誘 , 恐嚇 ----
信 , 就可以得到天堂之入場劵 ,
不信 , 就要落地獄 !
信 , 被迷信者視為 " 白白蒙恩 " , " 因信稱義 " ,
既然信已經滿足了人一切慾望 , 一切貪念 ,
還需要作甚麽心念 ? 作甚麽善行呢 ?
一神信仰的反思
破解「白白蒙恩」的迷思 :
很多迷信者將「信」與「蒙恩」視為必然關係 ,
若要信 , 才稱得上「蒙恩」, 那就是有條件的「蒙恩」 ,
若信或不信 , 善或不善 , 都能「蒙恩」,
這就是無條件的蒙恩 , 這才稱得上「白白蒙恩」,
在我們受生的一刻 , 已經沐浴於恩典當中 ,
不論好人壞人 , 信與不信 ,
都能平等地享有同一天空 , 同一世界 ,
人既已在恩典中 , 還要妄想再蒙甚麽恩呢 ?
因此 , 蒙恩 , 不在於信 ,
人人都能領受蒙恩 , 才稱得上「白白蒙恩」,
這才顯得所信的神 , 包容寬厚 ,
破解「因信稱義」的迷思 :
很多迷信者都將「信」, 等同於「義」,
事實上 ,「義」就是「行為」,
信仰 , 本來就是發於行為上 ,
比如說 :
人祈禱 , 會低頭 , 閉目 , 合手等等 ,
通通都是身體力行 , 流露所信 ,
一個吸毒者 , 因著信 , 而決心戒毒 ,
這是信 , 心並用的表現 ,
能否戒毒 , 還需要身體力行 ,
故此 , 要成就信仰 ,
必須信心行三者並用 ,
才能稱得上為信仰 ,
「因信稱義」, 就是藉由所信的 , 推動所行 ,
故信而行之 , 才是「因信稱義」的奧秘 ,
破解「原罪」的迷思 :
迷信者常將「原罪」視為罪 ,
因此 , 指著人家說成是罪人 ,
亦由於這種「原罪論」,
使得迷信者不重視於地上行善 ,
因為行善不行善 , 都被視為罪人 ,
故此 , 導至迷信者對自身「善行」, 感到毫無價值可言 ,
唯有情迷於神力 , 寄情於「信」,
唯有破除這種「罪人論」, 人才會尋回自身的價值 ,
「原罪」, 不是罪 ,
只是人善惡心性 , 其中之一屬性 ,
人未行善行惡 , 其善惡心性不現 ,
不能視之為善人惡人 ,
唯當善心起 , 即能行善 ,
唯當惡心起 , 即能行惡 ,
人行善 , 就要稱之為「善人」( 聖人 ) ,
人行惡 , 才得定義為「惡人」( 罪人 ) ,
若信徒能明白人之本性 ,
就能明白人於地上行善 , 是有褔的 , 是有價值的 ,
這就能成就「因信稱義」的道理 ,
信而行善者 , 何罪之有 ?
只要清晰信仰之真義 ,
就能一理通達萬種道理 ,
不再迷困於固有的教條中 ,
不再墨守成規 ,
不再迷人者 , 導人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