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孟母三遷
孟子三歲喪父,由其母親撫養成人。小時候住 山東鄒縣城北二十五里的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遠有一片墓地,出殯的人群常從孟子家門口經過,於是孟子就模 仿送殯的人,孟母看見了,認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國北部的廟戶營。可是這裏街上相當繁華,東部住一個殺豬屠戶,孟子就學屠戶的樣子,整天 嬉戲。孟母感到這裏也不宜培養孩子,便又移居於「學宮之院」,即縣城南門外子思書院旁。從此,孟子被琅琅的讀書聲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進了這所學 宮讀書,他勤奮讀書,終成大儒。
孔融讓梨
“融四歲,能讓梨”,所說的是生於東漢末年的孔融,性情寬厚容上,他四歲的時候,就懂得禮讓兄長的道理。
相傳有一天,有人送來一籃梨子。他的哥哥們都挑大梨子,只有他挑了一個小梨子。別人問他爲什麽,他回答說:“哥哥年紀大應該吃大的,我的年紀小,不可和他們爭。”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凡是作爲弟弟和妹妹的,應該懂得這種謙讓的禮儀。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
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啓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於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長 幼有序的道德要求,不僅針對男孩子,同時也針對女孩子。
例如,《女兒經》中有“父母罵、莫作聲;哥嫂前,請教訓”的教誨,說的是做女兒的一定要尊敬父母。 被父母批評或責駡的時候,不要回嘴,而是要靜靜的聽,好好的想一想自己什麽地方沒做好。做妹妹的對哥哥嫂嫂也要尊重,多請哥嫂教育和提醒。
懸梁刺股
蘇秦功名未成時,家裡人都反對他到各國從事遊說活動,希望他「治產業乃 工商」,所以看到他第一次出去游說失敗,狠狽歸來的樣子,父、母、妻、嫂沒有一個理他的。蘇秦深受刺激,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學業還差得遠。於是連夜翻了幾個 書篋(小箱子),找到了姜太公的《大韜》、《陰符》等兵書,足不出戶,晝夜苦讀 。 每當讀到夜深,倦極欲睡時,就用一個鐵鏈子刺戳自己的大腿股。這切膚之痛,幫助了蘇秦驅走睡意,於是他振起精神,繼續攻讀。最後,終於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後人像蘇秦一樣刻苦的並不少。東漢時就有一個信都人孫敬,非常喜歡讀書。 古時紙張很難得,他就把柳條劈成一片片薄片,然後編織成書本狀,同別人借來經籍,親手抄寫,閉起門來一天讀到晚。一年到頭很少外出,當他偶爾到市集上去的 時候,市人就在背後指指點點,稱他為「閉門先生」。孫敬讀書十分刻苦,常常對著孤燈讀到深夜。他唯恐自己倦怠時昏昏欲睡,就想出一個巧計:古時男子把頭髮
束在頂端,像髮髻的樣子,孫敬便拿一條繩子一頭繫著髮髻,另一頭懸掛在屋梁上。這樣一旦垂頭閉眼要瞌睡,頭上的繩子就會拉緊頭髮,牽動頭皮,人便可醒了……
這兩個故事合在一起便是「懸梁刺股」的出典。當然,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懸梁刺股」發憤圖強,艱苦奮鬥的精神,而不是其具體的做法。
囊螢映雪
晉代車胤自幼好學不倦,可是由於家境貧困,沒有錢買燈油在晚上讀書。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誦詩文。
一個夏夜,他在屋外誦書,忽然看到原野裡如星星一樣螢火虫在空中飛舞。他突發奇想,螢火虫的光亮在黑夜裡不正如燈一樣嗎?這樣我就能夠徹夜苦讀了!想到這,興奮的他立即找來了白絹扎成一個小口袋,並抓了幾十只螢火虫放在裡面。果然,如此還真的管用。
正是借著這微弱的光芒和堅持不懈地苦讀,車胤學識日漸長進,並最終入朝為官。
同 是晉朝的孫康也是由於貧困而無法點燈夜讀,所以只能早早睡覺。這令他覺得光陰虛擲。一個冬夜,雪下得特別大,白茫茫一片。半夜時分,寒冷令孫康從 睡夢驚醒,但他卻發現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原來那是雪映射出微光。于是他倦意頓消,這不正可以借著這難得微光看書嗎?于是翻身起來,取出書卷,來到院子裡 借著那雪映出光如飢似渴讀書。正是憑著這樣學習的精神,使得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最後他也入朝為官,成為一個學富五車的一代名士。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意思指透明口袋裡的螢火蟲和白雪映出的光亮。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