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成語)

2009-04-29 3:21 am
寓言故事(成語)
我找到4個成語,希望可以幫我找多D成語
明天要交功課

回答 (4)

2009-04-29 3:35 am
✔ 最佳答案
寓言故事:驕兵必敗
-----------------------------------------------------------------------------
春秋戰國時代,齊桓公進攻魯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不只占領了魯國大片土地、連前來救援的魏國都成了手下敗將,魯、魏兩國連忙向晉國求救,期望以三國之力,與齊國來個決一死戰。
  晉國意氣風發,千里迢迢的率領著八百輛戰車來與魯、魏兩國會合。然而,齊國的大將個個驍勇善戰,根本不把晉國放在眼裡,他們連夜摸黑獨闖晉軍大營,不但引起晉軍一陣慌亂,還奪得一輛戰車回營,把敵人玩弄於股掌之間,大挫對方的士氣。
  齊桓公眼見手下大將如此英勇,身經百戰,自覺天下無敵,便於聯軍約定次日清晨決戰。到了第二天的清晨,三國聯軍已經嚴陣以待,齊軍卻逍遙自在,連陣局都尚未布置好。但是,齊桓公毫不為意,下令開戰,並誇下海口,二刻的時間內便能將聯軍打敗。
  身邊的大將連忙勸阻道:「我方陣勢尚未布好,不妨再多等一時半刻再下令開戰。」但是齊桓公根本聽不進去,並說:「怕什麼?他們只不過是一些手下敗將。」結果,因為缺乏準備,還沒到達敵方,齊軍就已經被殺得片甲不留,導致齊國大業功敗垂成。
  由於齊桓公的輕敵和驕傲,造成無法收拾的殘局。人們常常因為爬得比別人高,就以為自己高高在上,而忘了一山還有一山高,當別人站在比你高的地方,看你的時候,你在他眼中同樣是渺小。驕傲的人,通常只能落到失敗的下場,這就所謂的「驕兵必敗」的道理。

寓言故事─ ─ 戰勝自己
--------------------------------------------------------------------------------
有一天,子夏去探望曾子,曾子問子夏說:「你為什麼變胖了?」子夏回答說:「因為戰勝了自己,所以變胖了。」曾子一臉疑惑:「這話怎麼說?」
子夏說:「先前我讀古聖先王的書時,因為體會到書中偉大的人生哲理而高興;但是,在外面見到富貴榮華的生活景象,心中也很嚮往。兩者便在心中交戰,一直都沒能分出勝負,所以,以前的我一直很瘦。如今。心中嚮往先王之道的一面終於獲勝,人就不自覺地心寬體胖起來了!」
故事寓意:人如果能真正了解自己所為何來?便能在一念之間把持良善的抉擇。如果能戰勝自己人性虛偽、虛榮、懶惰、妒嫉等的一面,就不會沉迷於過眼煙雲的富貴生活,相反地,此人將專心立志追求人生返璞歸真的正道,終不枉此生!

寓言故事─ ─ 防凍瘡藥
--------------------------------------------------------------------------------
戰國時期宋國有一家人,世代都以漂洗衣物為業,他們祖先傳下來一種防止手腳免於凍瘡皸裂的藥。有一位商人聽到這消息,便出價100兩黃金購買這個秘方,這家人討論之後決定賣了,因為他們覺得世代洗衣服也無法賺到這筆財富。
商人得到這秘方後,便遊說吳王發動戰爭,有一次吳越兩國在冬天交戰,由於吳國士兵都塗抹這種藥,便能無畏寒冷的天候與水戰,最後一舉殲滅越國贏得勝利。吳王論功行賞,商人因此得到一大塊封地與爵祿。
故事寓意:
「天生我才必有用」,其實萬物莫不如此,如能應用在最恰當的場所,就能發揮出最大的效用來。相同地,人的天生秉賦若能發揮得宜,必能有傑出的表現。
然而真正的關鍵在於,有「千里馬」之外還必須有「伯樂」,而真正的「伯樂」是具備洞悉表象看到實質的智慧,才不會造成錯看錯用的遺憾。

2009-04-28 19:36:49 補充:
寓言故事─ ─ 孰強孰弱
--------------------------------------------------------------------------------
老子有一天他把弟子人叫到床邊,他張開口並且用手指一指裏面,然後問弟子們看到了什麼?在場的眾弟子沒有一個能答得上。
於是老子就對他們說:“滿齒不存,舌頭猶在”意思是:牙齒雖硬,但它壽命不長;舌頭雖軟,但生命力更強。

老子曾說過「柔弱勝剛強」的千古名言,如果人人回歸生命自我,透過生命的自省,守住柔弱的無心無為,遠勝於追逐剛強的有心有為。事實上,以柔軟的身段待人處世,比擺出強悍的高姿態,會更有開闊的空間。
2009-04-29 5:04 am
1.狐假虎威的故事內容:

戰國時代,大家都很畏懼率領百萬大兵的昭奚恤,於是擁有那群百萬大兵的人─楚宣王便對他的臣子們提出疑問,為什麼大家都怕昭奚恤?當大臣們都緘默不作聲時,臣子─江乙便以〝狐假虎威〞的故事來說明。內容如下:有一天,老虎來到林中來找尋野獸來食用,結果抓到了狐狸,狐狸說:「你不敢吃我,因為上天命令我掌管所有的野獸,當萬獸之王,今天你如果吃了我,就等於違背上天的命令。要是你認為我是不可相信的,你可以走在我的後面,看看有哪一隻野獸看到我趕不逃走的?」老虎認為有道理,於是就跟著走,果然,所有的野獸看到了老虎〈狐狸〉都逃走了,老虎不知道野獸是因為怕自己而逃跑,還真的以為是怕狐狸呢!

2.揠苗助長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宋國有個農夫,種了稻苗後,便希望能早早收成。每天他到稻田時,發覺那些稻苗長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煩,心想:"怎麼樣才能使稻苗長得高,長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終了想到一個"最佳方法",就是將稻苗拔高幾分。經過一番辛勞後,他滿意地扛鋤頭回家休息。然後回去對家裡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莊稼苗長高一大截!他兒子趕快跑到地裡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3.成語故事: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各國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王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國王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道:“我不相信。”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接著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裏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我知道。”於是龐蔥放心陪太子而去。後來,魏王還是聽信讒言沒有再重用龐蔥。

街市上當然不會有老虎。說街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後世人引申這故事為成語“三人成虎”,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不能人云亦云。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就像有的人說的那樣: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憶古觀今,江xx一夥在迫害法輪功的過程中,為了讓民眾像魏王一樣“三人成虎”相信謠言,不斷地在電視、報紙上推出各種各樣的殺人案、自殺案,並編造各種離奇的謊言,以便把殺人案栽贓到法輪功頭上。同時不給法輪功任何澄清的機會,而且封鎖各種傳媒的渠道,阻止人們了解法輪功真相。國內很多人對法輪功的瞭解不多,那麽人們在這種一再重復的謊言下,自然很容易積非成是,相信它的謠言了。還望民眾能明察秋毫,識破這本世紀最大的謊言。


希望幫到你啦!
參考: My
2009-04-29 3:41 am
臥薪嘗膽
春秋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決心要報仇,他為了不忘記失敗的恥辱,特地睡在柴草上,並且常常嘗苦膽,以此來激勵自己的鬥志,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後打敗了吳國。比喻發憤圖強,報仇雪恨。

指鹿為馬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二世時,丞相趙高想造反,又怕別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試驗一下。他把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把鹿說成馬了。”問旁邊的人,有的不說話,有的說是馬,有的說是鹿。事後,趙高就暗中把說是鹿的人殺了。

唇亡齒寒
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再次向虞國借道去征伐虢國,宮之奇進諫說:“虢國,處在虞國的外面。虢國如果滅亡了,虞國必然跟著滅亡。有言﹕‘輔車(頰骨與牙床)相依,唇亡齒寒’,所指的就是虞國和虢國之間的相依關係。”結果虞國國君沒有聽從勸告,晉國在滅了虢國後,順便也滅了虞國。

螳臂擋車
戰國.莊子《莊子.人間世》:顏闔擔任衛靈公大兒子蒯瞶的老師,但蒯瞶自以為將來會當國君,作威作福,蠻不講理。顏闔感到十分為難,於是對衛國大夫蘧伯玉訴苦。蘧伯玉勸他說:“你的意圖是好的,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你知道嘛,螳螂嗎想舉起牠的臂膀,以擋住前進中的車子,這是不可能的啊!”
2009-04-29 3:26 am
愚公移山


在冀州的南部,黃河的北岸,有兩座高山叫做太行和王屋,這兩座山佔地方圓七百哩,高有數萬尺,北山住著一位叫做愚公的老翁,他年紀已經將近九十歲了,他就住在這兩座高山的正對面。由於這兩座高山阻擋了往北的通道,無論進出都要繞很遠的路,愚公對這個情況非常的頭痛。
有一天他召集全家人一起商量,他說:「我想和大家一起盡力來剷平這兩座山,使這條路一直暢通無阻直到豫州南部,漢水南岸,大家覺得如何?」家人紛紛表示贊同,但是愚公的妻子有點不以為然地潑冷水,說:「我看以您的力量連魁父這小小的山您都動不了了,你又能夠奈何得了太行和王屋這兩座高山嗎?況且,我們要把那麼多土石堆到哪裡去呀?」於是家人討論了一番,決定要將土石堆到渤海邊上、隱土的北面去。
愚公就挑了三個比較能夠挑負重擔的子孫,跟著他一起去鑿石頭、挖泥土,然後他們把挖下來的土石,用畚箕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一個大約七八歲的小孩,也蹦蹦跳跳的加入他們的行列,通常一個寒暑才能回家一趟呢。
河曲智叟看到愚公他們這麼辛苦,就譏笑他說:「你呀也太沒有自知之明,太自不量力了吧,你看你這麼大把年紀,又這麼一點點力氣,我看你連山上的一根草都毀不 了啊,你怎能奈何得了那麼多土石呢?」愚公長歎一聲回答他說:「唉,你的思想太頑固了,我看你連寡婦和弱小的孩子都還不如,我就是死了,我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孫子,這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但是這兩座山又不會長高,又不會長大,我有什麼好擔心挖不平他們的呢!」河曲智叟聽愚公這麼一說啞口無言。
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情,他真的很擔心愚公要領著子孫這樣世世代代的挖下去,所以,他把這件事情報告了 天帝。天帝知道以後,被愚公的堅毅所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兒子各背負一座山,一座放到朔方的東邊(山西省的東部),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部(現今陝西、甘 肅省一帶地區)。從此以後,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以九十歲的高齡都還有向不可能挑戰的雄心和毅力,人們現在在鼓勵人家要勇於面對困難的挑戰,要有恆心、有毅力的時候,都會說,要傚法愚公移山的精神。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35: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428000051KK012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