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食品的由來?(20點)

2009-04-26 7:36 pm
傳統食品的由來?我要交功課,請快

回答 (3)

2009-04-27 2:41 am
✔ 最佳答案
中國的點心歷史悠久,不同地域便有不同風味點心。一提起中國的飲食文化,飲茶必然是首選。傳統以來,香港人就喜歡上茶樓品茗,一盅兩件,這都是大多數港人於晨曦後必到茶樓的例行事務。在香港飲茶的文化根深蒂固下,不論是中國茶道、港式飲茶,都有著獨特的品味與文化。



香港開埠以來就有茶樓,早期的茶樓分有樓上雅座及樓下地廳,雅座地方寬敝,價錢當然較貴;地廳大眾化,價錢則較便宜。侍應方面早期就以全男班為主,不像現今以女侍應居多。而飲茶,就不可不提及點心,點心初時只是配角形式出現,因人們到茶樓品茗時主要享受喝茶,使點心已演變成為茗茶中的主角。



點心推出初期款式並不多,有大包、叉燒包、燒賣、蝦餃、蒸腸粉、盅頭飯等廿多款點心。其後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競爭,今時今日的點心烹調法已多樣化,蒸、炒、煮、炸,樣樣俱全,色香味更為注重,如炸雲吞、豉汁鳳爪排骨、白菜鮮蝦餃、灌湯魚翅餃、煎釀三寶、碗仔翅...還有很多極富創意美食,一般酒樓現有的點心已逾四十多款,吸引遊客到港也一定要品嚐馳名中外的港式飲茶,感受一下廣東點心的滋味。



論品類繁多,用料精廣而多變,首推是廣州和香港的點心。香港與廣州的點心乃一脈相承,上茶樓吃點心、「飲茶」對老、中、青任何一輩來說,都有份莫名的親切感。即使隨口說出各樣點心的名稱、味道,每樣點心背後都有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例如雲吞早於公元五世紀前已是極流行的食品、燒賣最初是與湯同吃、春卷於宋朝時代有祈福蠶業豐收之意,還有很多有趣典故,使人對 "千年美食" 有另一番體會。



早年的茶樓,設備簡陋,賣的點心是一般大眾化小食,用大竹籠盛載,由企堂捧著向客人叫賣。



直至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飲食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競爭逐漸激烈,點心便改放在內置火爐的點心車上,熱烘烘的向客人推介。喜歡吃煎製點心,也可到即叫即煎點心大排檔自行點選,點心員會即時煎製。而製造點心的師傳更費盡心思,除傳統的製作技巧外,更揉合中西飲食文化,創製出質素精美,格調高雅的港式「飲茶」文化,並將之推廣至世界每一個角落。
2009-04-27 2:49 am
掌故
民間有很多關於糖葫蘆的掌故

關於糖葫蘆的起源
有民間傳說提到糖葫蘆起源於宋朝,南宋光宗皇帝為給他的寵妃治病張貼皇榜向民間徵集驗方,一個江湖郎中揭榜進宮,開出了冰糖水煮山裡紅的方子,後來驗方流傳民間形成了現在的糖葫蘆。
也有民間傳說稱冰糖葫蘆起源於隋朝,當時的朝廷以一人一枝穿有山裡紅的糖葫蘆獎勵功臣,這種方法後來流傳民間形成糖葫蘆。

名牌糖葫蘆
過去賣糖葫蘆的多是走街串巷的小販,北京只有兩家坐商出售糖葫蘆,一家是東安市場(就是現在王府井的新東安市場)里的一個商戶,一家是琉璃廠的信遠齋。每年過了農曆十月,兩家的糖葫蘆就開始上市,其中尤以信遠齋的糖葫蘆最有特色,只用一根兩寸長短的竹籤穿一個大個山裡紅,稱為「獨果糖葫蘆」。

廠甸大糖葫蘆
在北京廠甸廟會上,還有一種大糖葫蘆,這種糖葫蘆用荊條穿成,長度短則三五尺長者甚至可達一丈,葫蘆表面刷上飴糖水,整個葫蘆的端部粘上或紅或綠的小紙旗子,來逛廟會的人常買一個大糖葫蘆,舉在手中招搖過市,頗為熱鬧。除了大糖葫蘆廠甸廟會還有大掛山裡紅,就是把百余顆山裡紅用棉線穿成一圈,購買的人常常把大掛山裡紅像掛朝珠一樣掛在胸前,隨走隨拽下一顆塞到嘴裏。

林語堂筆下的糖葫蘆
著名作家林語堂曾經在他的作品中提到過糖葫蘆:「不管白天還是晚上都會聽到小販們叫賣甘美圓潤的凍柿子的吆喝聲,還有孩子們喜歡吃的冰糖葫蘆,裹著糖的小果,五六個串成一串,染上紅色招來顧客……」
冰糖葫蘆


2009-04-27 2:43 am
湯圓
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唐朝時,元宵節又觀燈的習俗,相沿至今。
宋朝時,民間開始流行一種在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它是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味。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裏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圓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圓子”改稱“元宵”。人們在元宵節吃這種食物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

   1912年,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的成果,做了大總統,他一心想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一天到晚提心吊膽的。因為“元”和“袁”、“宵”與“消”是同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袁世凱感到不吉利,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他下令把“元宵”改稱“湯圓”。

   袁世凱垮臺後,大部分地區又恢復了“元宵”的名稱,不過時至今日,有些地方仍然稱“元宵”為“湯圓”。湯圓 代表 團團圓圓

瓜子

瓜子是中國一類零食的總稱,其中消費數量最大的是非瓜類的種子—葵花籽,即向日葵的種子,另外南瓜籽和西瓜籽也有人食用。


瓜子 代表 種(生)子,,生財‧

月 餅


象 徵 團 圓 , 是 中 秋 祭 月 和 拜 土 地 公 的 必 備 祭 品 。 而 中 秋 節 吃 月 餅 的 習 俗 , 是 由 元 朝 末 年 流 傳 下 來 的 。

相 傳 當 時 中 原 人 不 甘 受 蒙 古 人 的 統 治 , 有 志 之 士 皆 思 起 義 抗 元 , 然 欲 整 合 反 抗 的 力 量 , 卻 苦 於 無 從 傳 遞 消 息 , 所 以 劉 伯 溫 便 想 一 計 策 , 散 佈 將 有 瘟 疫 的 流 言 , 要 人 們 於 中 秋 節 買 月 餅 來 吃 以 避 禍 。 大 家 買 了 月 餅 回 家 後 切 開 一 看 , 裏 面 藏 了 紙 條 寫 著 「 八 月 十 五 夜 起 義 」 , 於 是 民 眾 紛 紛 響 應 , 因 而 一 舉 推 翻 元 朝 。 月 餅 因 而 成 為 中 秋 節 的 應 景 食 物 。

粽子
吃粽子的習俗,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而粽子的由來說法很多,最普遍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而來。傳說屈原忠心愛國,曾多次上書楚王,無奈楚王卻聽信小人,遠離屈原。屈原因感懷局勢動盪、國事不振,在農曆五月五日那天投江自盡,以死相諫。當時的老百姓聽到消息以後,十分悲痛,紛紛把煮熟的米飯裝入竹筒或葉子包起來,做成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吃飽粽子之後,就不會再去吃屈原的屍體了,使屈原能保全屍。後來所包的粽子除了糯米外,還會加入豬肉、花生、鹹蛋等內餡。

年糕

主要分為兩大類,分別是甜年糕及鹹年糕。傳統的甜年糕會用片糖、庶糖及糯米粉製造。余思行表示,一件年糕一般有130卡路里及20克碳水化合物,所以每次進食兩件年糕,已相等於一碗白飯。而最近市面新出的燕窩年糕,余思行表示,這類年糕的營養價值會較高,因為燕窩本身含較高蛋白質,有豐富的骨膠原,但始終有椰汁成分,熱量與普通年糕相若,所以進食的分量也要適可而止。

鍋貼


收錄日期: 2021-04-16 14:49: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426000051KK0052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