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辦研究部長曹二寶

2009-04-25 5:32 am
最近有個中聯辦研究部長曹二寶喺中央重要刊物上著文,提議香港設置直屬中央 嘅「第二支重要管治力量」你哋話中聯辦係咪想插手香港事務吖!

回答 (3)

2009-04-29 5:35 am
✔ 最佳答案
中聯辦很早便想插手中央的事了.
中聯辦想,中共更加想.
原因在何?
因為香港不似大陸,香港有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宗教自由,新聞自由.這些,是生活在中共統治下的人民都沒有的.
中共對言論的封鎖,令大陸社會十分和諧(不和諧的都被和諧了)
至於香港人,因為享有這些自由,對中共的面目知道得較大陸人高幾十倍.正是因為這緣故,很多香港人(尤其是高知識份子),都不喜歡中共,著名的例子有信報的創辦人林行止和董橋,還有很多很多,不在話內.
香港名為中共統治的一個地方,實際上在多方面在中共背道而馳.
中聯辦那班人,眼見大紀元那些反共報紙在香港派得滿街都是,害怕香港人遲早不服中共,自然想插手香港事務,進行一些愚民政策.
其實,自從那個曾德成上任後,中聯辦乃至中共就不停插手香港的事務,推行一些愚民政策.
舉個例子,今年是五四運動九十周年,這些人便趁此搞甚麼照片回顧展覽,把五四運動當成了是推動共產黨發展的運動.又藉此宣傳中共.把中共的做的所謂好事放大十倍,至於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就隻字不提.
從回歸那天開始,中聯辦和中共就想插手香港事務,否則要香港回歸做甚麼?!香港的基本法都寫明了,「五十年不變」,五十年過後,香港將是另一番景象.

2009-04-28 21:41:16 補充:
香港相反比澳門簡直垃圾都不如
香港人根本唔識治港, 法治常被飯氓鼠派騎劫
如果中央肯管香港, 香港早就發達啦

其實香港人唔識治港,都是受董伯伯的問責制所致.問責制令一眾高官畏首畏尾,後知後覺,出事了,一句對不起就算,毫無誠意.如果不是董伯伯的問責制,怎會有這個情況.
不過知識管理員不用擔心,港人治港,是五十年不變而已;五十年過後,香港將是另一番景象的了.

其實曾蔭權當政,如果沒有阿爺支持,他如何掌權?!中央干預香港事務,捧了董伯伯和曾蔭權上台,還帶來了梁錦松和唐唐,令香港人眼界大開呢.
2009-04-30 10:36 am
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分成三個層面再回答你的問題:

一.香港背景.

香港從1967年的暴動後,它一直都是「華人反共基地」。報紙方面有信報,明報,大紀元,蘋果;學校上又有7大院校;又有支聊會,港同盟,民主黨等等。更跟海外各地的維權人仕和反共份子保持密切關係,論反共力量香港是比台灣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惜到了97後,由於大多港人被同化拉攏,反共力量開始衰弱。

二.中共對香港政策

治港特色是柔硬齊施,硬的有廿三條,經濟封鎖,糧食食水供應,威脅維權份子,不批准反共言論出現;軟的有送熊貓,搞奧運造就「愛國熱潮」,愛黨教育,大批內地移民湧入。種種方式慢慢瓦解反共力量和民主思想。

三.對今次事件的見解

自97回歸,中共一直控制香港的政策,加上由於大部份高官都是企業家,唯有親共才可得到好處,而且他們是由中央委任和中共的黨員,所以他們會出賣港人的利益。而且香港是反共基地,又是唯一大陸的民主國家,如果香港有民主自由,難免其他地區也跟著要求民主自由,這會影響中共的權力。對於香港,中共一直都在打壓人民的聲音,自1999年2004及2005年,中共已多次違反法律,違反人權,違反基本法。

好多人支持中共,因為大多是從內地移民的人並不是本地生長的人民,又加上親共團體,報紙和學校不停洗腦,現在已成民主派與親共派的對立局面。

不是行政長官無能而是中共施壓,由中央委任,想按自己意思治港都不可以,因為他們要拍馬屁之餘,行政上既被中央干擾,又有功能組別,民建聯,政策組,港澳辦阻礙。由陳宇良,陳希同事件跟最近廣東省五一事件,足以証明人大不給香港政策通過。例如,奧運時人權份子不是香港政府不給入境,而是中共施壓。

現在更是堂而皇之光明正大干擾香港事務.
2009-04-25 6:51 am
我估計中央只是借中聯辦來試探香港社會反應,如果社會上冇太大反對既話有可能中央會逐漸干預香港事務,不過話說回頭;中央干預香港事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怨就怨港人自己不爭氣,自回歸以來,特區政府所做有那一件事係得到市民所讚賞,老實說;上任特首董生都起碼有一兩件事係幫到一些草根市民,如公屋三年內上樓的承諾,反觀曾蔭權不學無術,只懂得吹牛皮,借外訪為名,攜帶家眷旅遊為實.自肥自利,有這樣的人做特首,我寧願唔要港人自治.
港人就是這樣,經濟唔點就要呀爺放水打救,但自己又唔長進,經常怕中央干預香港事務,如果唔想中央干預,咪自己爭氣比人看.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7 02:28: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424000051KK016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