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璇璣”的圖片和詳情???

2009-04-24 5:32 pm
問"璇璣"的圖片和詳情???
圖片參考:http://l.yimg.com/f/i/tw/ugc/rte/smiley_10.gif

???
更新1:

不是這!!!

更新2:

璇璣是計算工具......?

回答 (2)

2009-04-25 8:56 pm
✔ 最佳答案
問”璇璣”的圖片和詳情???
答:樓上網友資料非常詳盡,故亦不再獻醜了!現僅補充圖片,未知樓主是否要這些圖片呢?

圖片參考:http://hiphotos.baidu.com/jyqy/pic/item/45fe8a1749950c28c83d6d21.jpg

http://hi.baidu.com/jyqy/album/item/45fe8a1749950c28c83d6d21.html

圖片參考:http://book.pans.cn/其他历史书籍/专题类/文化/china-silk/silk_effect/2.2-1b.jpg

http://book.pans.cn/其他历史书籍/专题类/文化/china-silk/silk_effect/200207040017.html

圖片參考:http://image.gxnews.com.cn/uploadpic/2007/02/26/a1edc710ee5c27728edfb9c888c6f3b8.jpg

http://culture.gxnews.com.cn/page.php?articleid=970628

圖片參考:http://bbs.phlz.cn/attachments/month_0709/20070916_28fec62b701b3d3a751aLXJSNKNi8PN2.jpg.thumb.jpg

http://bbs.phlz.cn/thread-376-1-1.html


2009-04-30 18:11:54 補充:
不是這!!! 璇璣是計算工具......?
答:不好意思!誤會了樓主的問題,可能我受樓上網友的影響,原來問題並非是問「璇璣圖」!
那我想樓主想要的那個「璇璣」,應該是一種以玉石製造的儀器,在古時乃是作為觀察天象之用的!
「玉璇璣
特點:玉質泛白色。體扁平,中央有圓孔,形似變形的環。外緣有三個形狀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轉的鋸齒狀凸脊,凸脊之間各有每三齒為一組的鋸齒四組。全器計有相似大凸齒三個、小凸齒十二組三十六個,等距分佈。
說明:是觀測天象之器,或是織機上某一部件,有待研究。」

2009-04-30 18:14:43 補充:
還有更詳細的資料如下:
皇祐渾儀

堯敕羲和制橫簫以考察星度,其機衡用玉,欲其燥濕不變,運動有常,堅久而不能廢也。至於後世,鑄銅為圓儀,以法天體。自洛下閎造《太初歷》,用渾儀,及東漢孝和帝時,太史惟有赤道儀,歲時測候,頗有進退。帝以問典星待詔姚崇等,皆曰:「星圖有規法,日月實從黃道,今無其器,是以失之。」至永元十五年,賈逵始設黃道儀。桓帝延熹七年,張衡更制之,以四分為度。其後,陸績、王蕃、孔挺、斛蘭、梁令瓚、李淳風並嘗製作。五代亂亡,遺法蕩然矣。

2009-04-30 18:15:22 補充:
真宗祥符初,韓顯符作渾儀,但游儀雙環夾望筒旋轉,而黃、赤道相固不動。皇祐初,又命日官舒易簡、於淵、周琮等參用淳風、令瓚之制,改鑄黃道渾儀,又為漏刻、圭表,詔翰林學士錢明逸詳其法,內侍麥允言總其工。既成,置渾儀於翰林天文院之候台,漏刻於文德殿之鐘鼓樓,圭表於司天監。帝為制《渾儀總要》十卷,論前代得失,已而留中不出。今具黃道游儀之法,著於此焉。

2009-04-30 18:15:46 補充:
第一重,名六合儀。

陽經雙環:外圍二丈三尺二寸八分,直徑七尺七寸六分,闊六寸,厚六分。南北並立,兩面各列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少強,北極出地三十五度少強。

陰緯單環:外圍、徑、闊與陽經雙環等,外厚二寸五分,內厚一寸九分。上列十干、十二支、八封方位,以正地形。上有池沿環流轉,以定平准。

天常單環:外圍二丈四寸六分,直徑六尺八寸二分,闊、厚一寸二分。上列十干、十二支、四維時刻之數,以測辰刻,與陽經、陰緯環相固,如卵之殼幕然。

2009-04-30 18:16:09 補充:
第二重,名三辰儀。

璇璣雙環:外圍一丈九尺五寸六分,直徑六尺五寸二分,闊一寸四分,厚一寸。兩面各均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少強,作二樞對兩極。

赤道單環:外圍一丈九尺六寸八分,直徑六尺五寸六分,闊一寸一分,厚六分。上列二十八宿距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少強,附於璇璣之上。

黃道單環:外圍一丈九尺二分,直徑六尺三寸四分,闊一寸二分,厚一寸。上列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少強,均分二十四氣、七十二候、六十四卦、三百六十策。出入赤道二十四度,與赤道相交,每歲退差一分有餘。

白道單環:外圍一丈八尺六寸三分,直徑六尺二寸一分,闊一寸一分,厚五分。上列交度,置於黃道環中,入黃道六度,每一交終,退行黃道一度半弱,皆旋轉於六合之內。

2009-04-30 18:17:34 補充:
第三重,名四游儀。

璇樞雙環:外圍一丈八尺二寸一分,直徑六尺七分,闊二寸,厚七分。兩面各列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少強,挾直距以對樞軸,東西運轉於三辰儀內,以格星度。

橫簫望筒:長五尺七寸,外方內圓,中通望孔,直徑六分,周於日輪,在璇樞直距之中,使南北遊仰,以窺辰宿,無所不至。

十字水平槽:長九尺四寸八分,首闊一尺二寸七分,身闊九寸二分、高七尺。水槽一寸,深八分,四柱各長六尺七寸八分,植於水槽之末,以輔天體,皆以銅為之。乃格七曜遠近盈縮,以知晝夜長短之效。其所測二十八捨距度,著於後;其周天星入宿去極所主吉凶,則具在《天文志》。

2009-04-30 18:26:27 補充:
玉璇璣的圖片,因祇能補充純文字,請自行登入下列網址內觀看!
http://baike.baidu.com/view/1553917.htm
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312292
http://www.gucn.com/Service_CurioStall_Show.asp?Id=28454
http://show.artxun.com/search-%E7%8E%89%E7%92%87%E7%8E%91--.html
http://bbs.hl365.net/thread-269266-1-1.html

2009-04-30 18:31:57 補充:
但又有一種說法是玉璇璣並非觀天儀器,祇是一件隨身裝飾玉器,甚至是一件護身武器!
 笔者以为,“璇玑”可能是一件系有较长绳子、具有多个角的玉件,平时戴在身上,遇到侵害时,既可以旋转地抛扔出去打击对方,也是可以用手抡起绳子对多方面进行打击的器物。或者不用系绳,把它直接旋转抛扔出去打击敌人。因此,才被聪明的舜帝观察,而受到启发,从而巡视四方,恩威并施的。因此,在《舜典》文中的“璇玑玉衡”诠释为北斗七星并不合适,当然“璇玑”也不是天文仪器的部件。不过,把北斗七星叫作“璇玑玉衡”倒有可能和“玉璇玑”实际带绳子的使用状况有些相似,而启发我们对“玉璇玑”实际功能做更准确的推测。
2009-04-25 1:05 am
《璇璣圖》

琴清流楚激弦商秦曲發聲悲摧藏音和泳思惟空堂心憂增慕懷慘傷仁

芳廓東步階西遊王姿淑窕窈伯邵南周風興自后妃荒經離所懷嘆嗟智

蘭休桃林陰翳桑懷歸思廣河女衛鄭楚楚厲節中闈淫遐曠路傷中情懷

凋翔飛燕巢雙鳩土迦逶路遐志歌長嘆不能奮飛妄清幃房君無家德

茂流泉情水激揚卷頎其人碩興齊商雙發歌我訟衣想華飾容朗鏡明聖

熙長君思悲好仇舊蕤葳粲翠榮曜流華觀冶容為誰感英曜珠光紛葩虞

陽愁嘆發容摧傷鄉悲情我感傷情徽宮羽同聲相追所多思感誰為榮唐

春方殊離仁君榮身苦惟艱生患多殷憂纏情將如何欽蒼宣誓終篤志貞

墻禽心均深身加懷憂是嬰藻文繁虎龍寧自感恩岑形熒城榮明庭妙

面伯改漢物日我兼思何漫漫榮曜華凋旗孜孜傷情幽未猶傾茍難闈顯

殊在者之品潤乎悉苦艱是丁麗壯觀飾容側君在時岩在炎在不受亂華

意誠惑步育浸集悴我在何冤充顏曜繡衣夢想勞形峻真盛戒義消作重

感故尼飄施愆殃少章時桑詩端無終始詩仁顏貞寒嵯深興後姬源人榮

故遺親飄生思愆精徵盛翳風比平始璇情賢喪物歲峨慮浙孽班禍讒章

新舊聞離天因孽神恨昭感興作蘇心璣明別改知識深微至嬖女因奸臣

霜廢遠微地積何遐微業孟鹿麗氏詩圖顯行華終凋淵察大趙婕所佞賢

冰故離隔德怨因幽元傾宣鳴辭理興義怨土容始松重遠伐氏妤悖兇惟

齊君殊喬貴其備曠悼思傷懷日往感年衰念是舊愆涯禍用飛辭恣害聖

潔子我木平根嘗遠吧永感悲思憂遠勞情誰為獨居經在昭燕攀極我配

志惟同誰均難苦離慼慼懷用慕歲殊嘆時賤女懷嘆網防青實漢驕忠英

清新衾陰勻尋辛鳳知我者誰世異浮奇傾鄙賤何如羅萌青生成盈貞皇

純貞志一專所當麟沙流頹逝異浮沈華英翳曜潛陽林西昭景薄榆桑倫

望微精感通明神龍馳若然倏逝惟時年殊白日西移光滋愚讒漫頑兇匹

誰雲浮寄身輕飛昭虧不盈無倏必盛有衰無日不陂流蒙謙退休孝慈離

思輝光飭粲殊文德離忠體一違心意南殊憤激何施電疑危遠家和雍漂

想群離散妄弧遺懷儀容犯俯榮華麗飾身將與誰為逝容節敦貞淑思浮

懷悲衰聲殊乘分聖貲何情憂感惟衰志節上通神祗推持所貞記自恭江

所春傷應翔雁歸皇辭成者作體不遺葑菲採者無差生從是敬孝為基湘

親剛柔有女為賤人房幽處己憫微身長路悲曠感生民梁山殊塞隔河

璇璣圖這八百四十一個字排成的“文字方陣”,竟然能衍化出數以千計的各種詩體的詩來,讀法更是千奇百怪。今天我們要想徹底讀懂,縱使花上幾年工夫,也不是人人能做到的。

這裡僅選擇幾首從“璇璣圖”中整理出來的詩,以體現蘇蕙情意之一斑:

蘇作興感昭恨神,辜罪天離間舊新。

霜冰齋潔志清純,望誰思想懷所親!

這是一位被“新人”取代的“舊婦”唱出的幽怨和不平,但對於遠方的夫君她依然懷著“霜冰”般純潔的一片真情。

傷慘懷慕增憂心,堂空惟思和音;

藏摧悲聲發曲秦,商弦激楚流清琴。

這首詩正讀、反讀皆可,描述了滿懷悲思的人兒,獨自坐在空寂的堂上撫琴,琴聲時而嗚咽如泉,時而激越如風,傾訴著撫琴人翻捲漲落的心聲。

嗟嘆懷所離徑,遐曠路傷中情;

家無君房幃清,華飾容朗鏡明。

葩紛光珠耀英,多思感誰為榮?

周風興自后妃,楚樊厲節中閒。

長嘆不能奮飛,雙發歌我袞衣;

華觀冶容為誰?宮羽同聲相追。

悽愴的六言詩,訴說著女主人公在空寂的“房幃”中對鏡梳粧時的幾多哀嘆,她縱然有著“葩紛”、“耀英”的容顏,但韶光易逝,夫君難回,這如花的年華,又“治容為誰?”

寒歲識凋松,真物知終始;

顏衰改華容,仁賢別行士。

這首可回讀的五言詩,用歲寒後凋的松柏作比,吐露了她對夫君矢志不移的貞情;倒轉來讀,則表現得更加激揚蓬勃,感人至深。

讒佞姦兇,害我忠貞;

禍因所恃,滋極驕盈。

這裡又對那位奪她夫君的趙陽臺進行了痛斥,喻她為“讒佞”,蘇蕙之所以被丈夫拋在長安,全因了那位趙陽臺讒媚進言,恃寵邀情,怎不讓蘇蕙憤恨至極。一副深情玄妙的“璇璣圖”的意韻,決不是一篇短文章能講得清楚的,若想領會其中奧妙,只有自己會心品味,方能漸至佳境。它實在是中國文字深奧、古奇、優美與藝術化的最佳詮釋

2009-04-24 17:06:39 補充:
補錄:
蘇蕙的織錦回文《璇璣圖》是什麼樣呢?錦,如《六書故》雲:“織採為文曰錦”。漢代錦之產地以陳留襄邑(今屬河南)為第一,自漢代起該地以產錦馳盛名,《陳留風俗傳》有“襄邑有黼黻藻錦”之語,王充《論衡·程材篇》裏說:“齊郡世刺繡,襄邑俗織錦”。西晉左思《魏都賦》裏說“錦繡襄邑”。這些都可以證明。蘇蕙隨父在陳留住過,可推想在織錦之鄉必學得織錦之藝。她用五色絲線,織成縱橫八寸見方的錦,並用文字織成回文詩于錦上,故武則天這麼評價道:“五採相宜,瑩心耀目。其錦縱橫八寸,題詩二百餘首,計八百餘言,縱橫反復,皆成章句。其文點畫無缺,才情之妙,超今邁古,名曰《璇璣圖》。”

2009-04-24 17:06:57 補充:
撇開回文詩暫且不論,單就織錦工藝來說,這是中國織錦史上第一次用文字織成的錦,一反過去織花紋圖案的常規,800多字織在8寸見方的錦上。而且“點畫無缺”,又“五採相宜,瑩心耀目”,論其技藝,可謂超古邁今,為千古絕藝,這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從唐代史料也可看出蘇蕙的不凡技藝。《唐會要》卷三十二雲:“……內出繡袍賜新除都督刺史,其袍刺繡作出形,繞山勒回文銘曰:德政惟明,職令思平。清慎忠勤,榮進躬親。自此每新除都督刺史,必經以此袍賜之。”這是說在袍上繡出山形,周圍繞以金銀絲繡成的回文銘。

2009-04-24 17:07:19 補充:
日本學者原田淑人在《中國服裝史研究》中論及唐代服裝時引此資料後這麼說:“回文銘據傳係前秦苻堅之時,秦州刺史竇滔妻蘇氏織錦,繡成七言回文詩。回文銘蓋自此始,後來遂成為六朝隋唐相繼注行的文樣。”這正反映出蘇蕙所創的回文織錦工藝對後世的巨大影響,到唐代這種工藝最為流行。

2009-04-24 17:08:01 補充:
由於蘇蕙的回文織錦,奇巧絕倫,在後世產生的影響極大,世人竟抄不絕,王侯抄藏于大內,文士摹貯于箱篋,商旅書題于驛館,流傳甚廣。宋代桑世昌把它編入《回文類聚》書中;明弘治年間康萬民、康禹民專門撰寫了《璇璣圖詩讀法》一書;清代李汝珍在小說《鏡花園》第四十一回《觀奇圖喜遇佳文,述禦旨欣逢盛典》中褒其事;祝你每日開心少煩惱;

2009-04-24 17:09:12 補充:
清代李漁則有《合錦回文傳》小說16卷;宋代才女朱淑真曾重金購得《璇璣圖》,玩賞之餘,手書有《璇璣圖記》,影響之大可與武則天之記相提並論;不少著名戲曲家還將蘇蕙織錦回文寫成劇本,元代戲曲大家關漢卿曾創作有《蘇氏造織錦回紋》雜劇;明代無名氏又有《織錦回文》傳奇(見《五宮正始》);又明成化刻本《新刊耀目冠場擢奇風月錦囊》中亦收有《竇滔回文記》;

2009-04-24 17:09:34 補充:
清代著名戲曲家洪升撰有《回文錦》傳奇;孔廣林則有《璇璣圖》雜劇;蘇蕙作為才女的形象,還被人撰文作詩加以讚頌,或繪成彩像以寄近思,更有人仿傚她寫成回文詩、詞、曲、賦、銘、對聯和斷句,或製作回文,寫成形形色色、變幻多端的圖案繪刻在器物上。蘇蕙的《璇璣圖》風靡千百年來的文苑藝壇。

希望是你想要的答案.
祝你每日開心少煩惱;

2009-04-30 14:12:06 補充:
請問樓主所指的"璇璣"是跟漁民這方面有關嗎?????或是其他呢?可否明示些,好讓我們可以幫到樓主你.
感謝+感謝樓主


收錄日期: 2021-04-25 23:07:2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424000051KK002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