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古堡~~~急~~~(贈15點)請詳細~~

2009-04-25 3:17 am
安平古堡的歷史.特色.功能.現況(現在的狀況).所在位置.建造材質.周邊景觀.

回答 (6)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www.ylib.com/taiwan/tainan/city/anping/images/ap1_a.jpg


圖片參考:http://www.ylib.com/taiwan/tainan/city/anping/images/ap1_b.jpg
安平古堡,古稱「台灣城」,是台灣地區最古老的城堡。自建城以來,曾是荷人統治的中樞、鄭氏 3 代的宅第,到今天成為觀光勝地,迭經 300 餘年世事變異,這座當年曾叱吒風雲的城堡,而今被列為國家 1 級古蹟,只餘斑駁的殘壁,供後世憑念。
第一座城堡
明天啟 3 年(1623),荷蘭人在安平建立一座簡單的砦城,就是安平古堡的前身。天啟 4 年,荷人從澎湖撤退來台灣,在原來的舊城址上,重新興建規模宏大的城堡「奧倫治城」,又稱為「熱蘭遮城」或「台灣城」。當時,這座城堡是荷蘭人統治台灣全島和對外貿易的總樞紐。
永曆16年(1662),鄭成功驅走荷蘭人, 3 代駐居此城,籌策反清復明大業,故又叫「王城」。入清後,政治重心移至府城內,城堡重要性日減,而牆垣也多傾圯失修。據說,當時居民修築房舍、清廷築「億載金城」,都來此掘取城垣的磚石為材料。
日治時,將城垣剷平,改建紅磚平台與日式海關宿舍,荷蘭時的城堡建築幾乎全毀於一旦;後經屢次修建,成為今天的紀念館。光復後,改名「安平古堡」,目前僅存幾段斷垣殘壁,供人發思古之幽情

舊時的安平古堡,又稱熱蘭遮城。
300 年前熱蘭遮城的建築,屬於西方稜堡形式的海岸堡壘,規模非常壯觀宏大。城內的房舍、營堡高低錯落,層次分明,各層間並有樓梯相通;城的周圍和角落則分布著菱形和半圓形的堡壘,上置砲位,是城內主要的攻防力量。
城分「內城」和「外城」 2 部分。「內城」呈方形,共有 3 層;最下面 1 層是倉庫,地上兩層則有長官公署、瞭望台、教堂、士兵營房等設施,並高懸荷蘭國旗,是行政的核心所在。「外城」銜接於內城的西北隅,原是為加強內城的防衛,避免敵人長驅直入政治中樞而建。呈長方形,比內城稍低,內有長官、職眷宿舍,會議廳、辦公室、醫院、倉庫等公共建築。根據史載,當時的外城因有商賈宅院、舞榭歌亭,繁華盛極一時,是貿易的重鎮。


圖片參考:http://www.ylib.com/taiwan/tainan/city/anping/images/ap1_a1.jpg

三百年前的熱遮蘭堡

內城的半圓堡內各有一口,是城堡內的主要水源;相傳西面的井水最是清洌。
瞭望台
高立於各棱堡面外的一側,負責監控整個城堡四周的動態。
地下室
深1丈多,呈方形;主要作為儲存彈藥、糧食及其他雜物的處所。
棱堡
建於內、外城突出的角落,上安大砲,以捍衛城堡。內城的4個棱堡,分別以荷蘭瓦爾赫倫島上4條重要街道為名:密特堡、亞爾模典堡、佛力欣廉堡、坎貝費爾堡。
樓梯
聯絡上、下城堡之用,據說另闢有小門可通達地下室。
北門
在內城的上層,門額上刻有T'CASTEEL ZEELANDA GEBOUWED ANNO 1643字樣,意思是「熱遮蘭成建於1643年」。關於建城的年代,專家有不同的說法,大約是在1624-1634年之間,陸續完成。
長官公署
一說長官宿舍,是荷蘭長官的駐在所,有的古圖繪成平頂,有的繪成尖頂建築。
半圓堡
內、外城都有,有的還配置砲臺,可加強城堡火力。
城垣
以糖水和糯米汁搗和蚵殼灰、砂等,疊磚而成,技術精良,堅實鞏固。有專家認為,當時的兵舍可能沿城垣而築,故城垣上留有壁鎖痕跡。



圖片參考:http://www.ylib.com/taiwan/tainan/city/anping/images/ap_b2.jpg





安平古堡古蹟紀念館
目前所見洋樓建築是1930年,由日本海關宿舍改建而成。民國64年,經重新整修後闢為展示空間,分別介紹荷據時期至今的安平歷史和風貌。內容包括:安平廟宇古蹟分布圖、荷人的對外貿易、鄭氏史蹟、鄭荷條約、沈葆楨在台事略等圖文資料;同時還展有 熱蘭遮城、德記洋行、 東興洋行、海山館、單伸手民宅等的模型。
瞭望台
為一紅頂白牆的高塔建築,是安平古堡的新地標。登上塔頂,除可俯瞰熱蘭遮城的半圓堡遺跡外,還可遠眺安平街景;而當年熱蘭遮城的外堡──烏特勒支堡,也就是現在的安平公墓,以及旁邊的安平小砲台,也一覽無遺。
古壁史蹟公園
位於古堡西北側,民國68年闢建而成;是當今最能引人追憶起當年熱蘭遮城風貌的部分。主要以保存較完整的熱蘭遮城外城南側城壁為主體規劃而成。斑駁蒼勁古壁上還可看到「鐵剪刀」的遺跡,又稱為「壁鎖」,是當初為了穩固樑壁,預防脫離而設。
古城遺跡
在安平古堡分佈在外城北側城壁、外城西南側稜堡和內城北側半圓堡。其中,前兩段大部分隱在民宅內,不易看到。而內城半圓堡的殘跡,則在目前古堡北側的平台下方,由層層紅磚,渾厚紮實的堆疊而成,中間可清楚看到一圓形基址,究竟是古井或其他建物遺跡,還有待考證。

http://www.ylib.com/taiwan/tainan/city/anping/ap1.htm




參考: 天之心
2009-04-30 2:30 am
安平古堡,古稱奧倫治城(Orange)、熱蘭遮城(Zeelandia)、安平城、臺灣城,最早建於1624年,是台灣最古老的城堡。自建城以來,曾經是荷蘭人統治台灣的中樞、也曾經是鄭氏王朝三代的居城。
安平古堡有兩處遺跡被列為古蹟,為國家一級古蹟臺灣城殘蹟,及台南市定古蹟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而一般民眾登高望遠的暸望臺,多被以為是安平古堡,但事實上是建於日治時期,不屬於古蹟。
古堡建築屋舍純用紅色磚瓦,黃昏時與落日相煇映,景色優美,「安平夕照」昔日曾獲台灣省政府選為台灣八景之一
1622年,荷屬東印度公司佔領了澎湖,以之作為東亞貿易的轉口基地。1623年,荷蘭人在「一鯤鯓」建立一座簡單的砦城,這就是安平古堡的前身。1624年,在與中國明朝的軍隊激戰了八個月以後,荷蘭人和中國官方達成協議,同意把設置於澎湖的要塞和砲台毀壞,而於1624年轉移至台灣島,中國則不干涉荷蘭對台灣的佔領。荷蘭人佔台以後,在原來的砦城舊城址上,重新興建規模宏大的城堡「奧倫治城」(Orange),1627年以荷蘭省名澤蘭省(或譯熱蘭省)改建命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至1632年始完成首期堡底工程。當時,這座城堡是荷蘭人統治台灣全島和對外貿易的總樞紐。
1662年,鄭成功攻下「熱蘭遮城」,順利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鄭氏同時也將該城改為「安平城」,這就是現今「安平古堡」這個名稱的由來。鄭氏王朝三代統治者均駐居此城,故又叫「王城」。
1683年清軍入台後,政治重心移至府城內,本城改為軍裝局,城堡重要性日減,而牆垣也多傾圮失修,安平城逐漸荒廢。1873年,英國軍艦來犯,船砲命中城內軍火庫引發爆炸,城牆隨之而毀,之後遂成廢墟。1874年,沈葆楨來台處理「牡丹社事件」,與日本人進行交涉,將安平城外城的牆磚,運至「二鯤鯓」,建立「億載金城」。
日治時期,日本人將城垣剷平,改建紅磚平台與日式海關宿舍,荷蘭時的城堡建築幾乎全毀於一旦。後經屢次修建,成為今天的紀念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民政府又將該城改名為「安平古堡」,目前保有明清遺跡為南璧古井及外城南壁,高三丈餘,以糯米、糖漿、蚵殼灰三合土砌磚而成。日治時代建紅磚數階之瞭望臺,尚有砲臺遺址上刻「嘉慶十九年仲冬奉敕鑄造臺灣水師協標大砲一位重一千五百觔」的字樣。1975年,當地政府另建瞭望塔,可見臺灣海峽及出海口鹽水溪。
古堡正前方有一洋公館,建於1888年稅務司,為外人在台南所建三座洋公館之一。戰後,改為安平區公所,後改為台南市立永漢民藝館,陳列邱永漢先生搜藏之台灣民藝品。現永漢民藝館已改為熱蘭遮城博物館。日治時代末期,日人立碑紀念濱田彌兵衛向荷人抗稅的英勇事蹟,石碑刻上「濱田彌兵衛」五字,戰後改刻「安平古堡」四字。
該城目前是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訂的25個國家一級古蹟之一。
目前所見洋樓建築是在1930年由日本海關宿舍改建而成。1975年,經重新整修後闢為展示空間,分別介紹荷據時期至今的安平歷史和風貌。內容包括:安平廟宇古蹟分布圖、荷人的對外貿易、鄭氏史蹟、鄭荷條約、沈葆楨在台事略等圖文資料;同時還展有熱蘭遮城、德記洋行、東興洋行、海山館、單伸手民宅等的模型。

舊時的安平古堡,又稱熱蘭遮城。
300 年前熱蘭遮城的建築,屬於西方稜堡形式的海岸堡壘,規模非常壯觀宏大。城內的房舍、營堡高低錯落,層次分明,各層間並有樓梯相通;城的周圍和角落則分布著菱形和半圓形的堡壘,上置砲位,是城內主要的攻防力量。
城分「內城」和「外城」 2 部分。「內城」呈方形,共有 3 層;最下面 1 層是倉庫,地上兩層則有長官公署、瞭望台、教堂、士兵營房等設施,並高懸荷蘭國旗,是行政的核心所在。「外城」銜接於內城的西北隅,原是為加強內城的防衛,避免敵人長驅直入政治中樞而建。呈長方形,比內城稍低,內有長官、職眷宿舍,會議廳、辦公室、醫院、倉庫等公共建築。根據史載,當時的外城因有商賈宅院、舞榭歌亭,繁華盛極一時,是貿易的重鎮。

2009-04-29 19:29:15 補充:
三百年前的熱遮蘭堡

內城的半圓堡內各有一口,是城堡內的主要水源;相傳西面的井水最是清洌。
瞭望台
高立於各棱堡面外的一側,負責監控整個城堡四周的動態。
地下室
深1丈多,呈方形;主要作為儲存彈藥、糧食及其他雜物的處所。
棱堡
建於內、外城突出的角落,上安大砲,以捍衛城堡。內城的4個棱堡,分別以荷蘭瓦爾赫倫島上4條重要街道為名:密特堡、亞爾模典堡、佛力欣廉堡、坎貝費爾堡。
樓梯
聯絡上、下城堡之用,據說另闢有小門可通達地下室

2009-04-29 19:30:01 補充:
北門
在內城的上層,門額上刻有T'CASTEEL ZEELANDA GEBOUWED ANNO 1643字樣,意思是「熱遮蘭成建於1643年」。關於建城的年代,專家有不同的說法,大約是在1624-1634年之間,陸續完成。
長官公署
一說長官宿舍,是荷蘭長官的駐在所,有的古圖繪成平頂,有的繪成尖頂建築。
半圓堡
內、外城都有,有的還配置砲臺,可加強城堡火力。
城垣
以糖水和糯米汁搗和蚵殼灰、砂等,疊磚而成,技術精良,堅實鞏固。有專家認為,當時的兵舍可能沿城垣而築,故城垣上留有壁鎖痕跡。

2009-04-29 19:33:15 補充:
現在的安平古堡
安平古堡古蹟紀念館
目前所見洋樓建築是1930年,由日本海關宿舍改建而成。民國64年,經重新整修後闢為展示空間,分別介紹荷據時期至今的安平歷史和風貌。內容包括:安平廟宇古蹟分布圖、荷人的對外貿易、鄭氏史蹟、鄭荷條約、沈葆楨在台事略等圖文資料;同時還展有 熱蘭遮城、德記洋行、 東興洋行、海山館、單伸手民宅等的模型。
瞭望台
為一紅頂白牆的高塔建築,是安平古堡的新地標。登上塔頂,除可俯瞰熱蘭遮城的半圓堡遺跡外,還可遠眺安平街景;而當年熱蘭遮城的外堡──烏特勒支堡,也就是現在的安平公墓,以及旁邊的安平小砲台,也一覽無遺。

2009-04-29 19:33:48 補充:
古壁史蹟公園
位於古堡西北側,民國68年闢建而成;是當今最能引人追憶起當年熱蘭遮城風貌的部分。主要以保存較完整的熱蘭遮城外城南側城壁為主體規劃而成。斑駁蒼勁古壁上還可看到「鐵剪刀」的遺跡,又稱為「壁鎖」,是當初為了穩固樑壁,預防脫離而設。
古城遺跡
在安平古堡分佈在外城北側城壁、外城西南側稜堡和內城北側半圓堡。其中,前兩段大部分隱在民宅內,不易看到。而內城半圓堡的殘跡,則在目前古堡北側的平台下方,由層層紅磚,渾厚紮實的堆疊而成,中間可清楚看到一圓形基址,究竟是古井或其他建物遺跡,還有待考證。
2009-05-02 7:48 pm
歷史:荷蘭人建造的「熱蘭遮城」,荷蘭時期,台灣城是統治台灣的政治及經濟中心
特色:興建於西元1624年到西元1634年完成。
完工之時,城分內外兩城,內城形方 ,下層位於地面下,為倉庫,地上有兩層,有北、東、南三門,北門門額上刻有T‘CASTEEL ZEELDIA GEBOUWED ANNO 1634〔熱蘭遮城建於一六三四年〕字。下層四角有稜堡,台基各邊中央各有半圓堡,半圓形中央各有井一口。
北側有小門及樓梯,地下室彈藥庫。上下兩層富有雉堞,突出的稜堡附設有瞭望塔,稜堡作為砲塔之用,各有大砲五門。整座城堡係以糯米汁、糖漿、砂與牡蠣殼粉調製而成。現存城牆數段及半圓形之稜堡殘蹟各一,目前安平古堡殘蹟規模最大。
功能:武器兵力聚集地
現況:剩下前身。合後見砲台。可供觀賞。國家古蹟3級
參考: 我去的和歷史系之經驗
2009-04-25 6:41 am
安平古堡裡鄭成功像安平古堡,古稱奧倫治城(Orange)、熱蘭遮城(Zeelandia)、安平城、臺灣城,最早建於1624年,是台灣最古老的城堡。自建城以來,曾經是荷蘭人統治台灣的中樞、也曾經是鄭氏王朝三代的居城。

目前以臺灣城殘蹟之名列名國家一級古蹟。而一般民眾登高望遠的暸望臺,多被以為是安平古堡。但事實上是建於日治時期,不屬於古蹟。

目錄 [隱藏]
1 歷史
2 安平古堡古蹟紀念館

[編輯] 歷史
1622年,荷屬東印度公司佔領了澎湖,以之作為東亞貿易的轉口基地。1623年,荷蘭人在「一鯤身」建立一座簡單的砦城,這就是安平古堡的前身。1624年,在與中國明朝的軍隊激戰了八個月以後,荷蘭人和中國官方達成協議,同意把設置於澎湖的要塞和砲台毀壞,而於1624年轉移至台灣島,中國則不干涉荷蘭對台灣的佔領。荷蘭人佔台以後,在原來的砦城舊城址上,重新興建規模宏大的城堡「奧倫治城」(Orange),1627年以荷蘭省名澤蘭省(或譯熱蘭省)改建命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至1632年始完成首期堡底工程。當時,這座城堡是荷蘭人統治台灣全島和對外貿易的總樞紐。

1662年,鄭成功攻下「熱蘭遮城」,順利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鄭氏同時也將該城改為「安平城」,這就是現今「安平古堡」這個名稱的由來。鄭氏王朝三代統治者均駐居此城,故又叫「王城」。

1683年清軍入台後,政治重心移至府城內,本城改為軍裝局,城堡重要性日減,而牆垣也多傾圮失修,安平城逐漸荒廢。1873年,英國軍艦來犯,船砲命中城內軍火庫引發爆炸,城牆隨之而毀,之後遂成廢墟。1874年,沈葆楨來台處理「牡丹社事件」,與日本人進行交涉,將安平城外城的牆磚,運至「二鯤身」,建立「億載金城」。
























編輯] 安平古堡古蹟紀念館
此條目可能需要進行清理,以符合維基百科的品質標準。(2007年7月20日)
請盡量協助改善這篇條目,詳細信息請參見討論頁。

熱蘭遮城(Fort de Zelandia)1875年素描/基本上已成廢墟日治時期,日本人將城垣剷平,改建紅磚平台與日式海關宿舍,荷蘭時的城堡建築幾乎全毀於一旦。後經屢次修建,成為今天的紀念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民政府又將該城改名為「安平古堡」,目前保有明清遺跡為南璧古井及外城南壁,高三丈餘,以糯米、糖漿、蚵殼灰三合土砌磚而成。日據時代建紅磚數階之瞭望臺,尚有砲臺遺址上刻「嘉慶十九年仲冬奉敕鑄造臺灣水師協標大砲一位重一千五百觔」的字樣。1975年,當地政府另建瞭望塔,可見臺灣海峽及出海口鹽水溪。

古堡正前方有一洋公館,建於清光緒13年稅務司,為外人在台南所建三座洋公館之一。台灣光復後,改為安平區公所,現為台南市立永漢民藝館,陳列邱永漢先生搜藏之台灣民藝品。

該城目前是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訂的25個國家一級古蹟之一。

目前所見洋樓建築是在1930年由日本海關宿舍改建而成。1975年,經重新整修後闢為展示空間,分別介紹荷據時期至今的安平歷史和風貌。內容包括:安平廟宇古蹟分佈圖、荷人的對外貿易、鄭氏史蹟、鄭荷條約、沈葆楨在台事略等圖文資料;同時還展有熱蘭遮城、德記洋行、東興洋行、海山館、單伸手民宅等的模型。
2008-09-10 17:51:04 補充

其他



「安平古堡」是台灣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城堡。數度易主,建築外貌和用途也幾經變更。最初的「安平古堡」,其實就是荷蘭人建造的「熱蘭遮城」,又稱「奧倫治城」,為荷人在台灣最早建立的城堡,充做統治台灣和對外貿易的總樞紐。鄭成功領台後,繼續使用荷據時期的兩大城堡--熱蘭遮城和普羅民遮城,並分別改名為「安平鎮」 及「承天府」;前者做為鄭氏府第,後者做為全台政治中心。


入清後,政治中心移至內地,本城改為軍裝局。 同治十年(西元1873年),英國軍艦來犯,船砲命中城內軍火庫引發爆炸,城牆隨之而毀,之後遂成廢墟。後來一度淪為居民修築房舍、清廷建造「億載金城」的磚石來源,可謂情景堪憐。日據時代,原有的城垣被剷平,改建成今日所見的日式海關宿舍與紅磚平台,至此,荷式城堡的蹤影可說已毀於無形。



光復後,改名「安平古堡」,經整修原來日式宿舍,闢為古蹟紀念館。今日所見的安平古堡, 雖已是歷經多次整建後的模樣,不復當年碉堡的宏偉壯麗,但是其所保存的豐富史料, 和所代表的文化意義,仍是非常值得一覽的勝地!

2009-04-25 17:06:22 補充:
要是還要啥不知道的可以+我即時jeo915^^謝ㄌ
2009-04-25 3:46 am
安平古堡,古稱「台灣城」,是台灣地區最古老的城堡。自建城以來,曾是荷人統治的中樞、鄭氏 3 代的宅第,到今天成為觀光勝地,迭經 300 餘年世事變異,這座當年曾叱吒風雲的城堡,而今被列為國家 1 級古蹟,只餘斑駁的殘壁,供後世憑念。

第一座城堡

明天啟 3 年(1623),荷蘭人在安平建立一座簡單的砦城,就是安平古堡的前身。天啟 4 年,荷人從澎湖撤退來台灣,在原來的舊城址上,重新興建規模宏大的城堡「奧倫治城」,又稱為「熱蘭遮城」或「台灣城」。當時,這座城堡是荷蘭人統治台灣全島和對外貿易的總樞紐。

永曆16年(1662),鄭成功驅走荷蘭人, 3 代駐居此城,籌策反清復明大業,故又叫「王城」。入清後,政治重心移至府城內,城堡重要性日減,而牆垣也多傾圯失修。據說,當時居民修築房舍、清廷築「億載金城」,都來此掘取城垣的磚石為材料。

日治時,將城垣剷平,改建紅磚平台與日式海關宿舍,荷蘭時的城堡建築幾乎全毀於一旦;後經屢次修建,成為今天的紀念館。光復後,改名「安平古堡」,目前僅存幾段斷垣殘壁,供人發思古之幽情。

************************************************************






***********************************************************

歷史簡介


  十五世紀末葉,葡萄牙人發現由歐洲經好望角直抵東方的航線後,西方勢力逐漸東移。

 
  首先是葡萄牙人進佔澳門,並在我國東南沿海分設領館;接著西班牙人跟進,日本人也不甘示弱;使得早想與我通商的荷蘭人倍受經濟壓力。 十七世紀末葉,荷蘭人兩度進佔澎湖,都被明廷打退。明天啟三年癸亥(西元一八二三年)九月,提督雷爾生率兵,在安平港口建築竹岩,後來因明廷攻澎湖,荷蘭軍情吃緊,而撤守軍、拆竹岩。

 
  天啟四年甲子(西元一八二四年)七月,又轉佔臺灣,以遜克為駐臺第一任總督,在一鯤身竹岩的舊址上構築城垣,由於磚石奇缺,先用砂土及不板建造,稱為奧倫尼亞城。

  
  天啟七年丁卯(西元一八二七年)改名為熱蘭遮城,並就城垣材料,逐步改為磚石構造。全部工程於明崇禎五年壬申十一月二十一日(西元一六三三年元月一日)完成,這便是初期的臺灣城。城的規模,廣兩百七十七丈六尺,高三丈餘,計分三層,由內外廓組成。

 
  城垣用糖水調灰壘磚而成,四周做雉堞,再釘以鐵,城的前方另築烏特烈茲堡以為前衛。由於棟樑堅巨,灰飾精緻,所以成為總督辦公居住之所,也是統治臺灣的政治及經濟中心。

  

  永曆十五年辛丑 (西元一八六一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為紀念其故里,改一鯤身為安平,並和子孫遷居熱蘭遮城,王城之名因此而來。

  

  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西元一六八三年)靖海侯施琅打敗明鄭軍隊,臺灣歸人清朝版圖,府治移於東安坊(現今臺南市區>;熱蘭遮城失去王城的地位,而改為軍裝局。

  

  同治十年辛未(西元一八七一年)軍火庫爆炸,城垣殘破,形如廢墟。殘留磚石遂成為官民修建房舍取用的材料。三年後欽差大臣沈葆楨建造二鯤身砲臺,因需要用大量城磚,一時難以訂購,鑑於臺灣城已失去軍事價值,而淪為殘蹟,放大量拆除城磚,加以運用。臺灣城至此已無原貌可尋。

  

  日據時期,為了建造安平海關宿舍,臺灣城殘蹟被夷為平地,並在其上重建方形臺階式的磚砌高臺,臺的中央蓋起拱券式的洋樓建築,這便是後人熟知的安平古堡。在古堡的右側,臺基之下殘存一段厚厚的半圓形稜堡基座,儘管飽經風霜,依然堅實渾厚。古堡前一睹高高的臺灣城垣,爬滿了古榕蒼勁的根脈,斑駁中仍見剛毅;不僅是外人侵臺的史實,更是先民奮鬥的鐵證![光]荷據時期荷蘭人在安平建立一座城呰,隔年,在原來的舊址上興建城堡,命為奧倫治城,到了明天啟七年更名為熱蘭遮城,其後不但修建,增加規模,當時這座城堡是荷蘭人統治台灣荷對外貿易的總樞紐。

  

  明永曆16年,鄭成功驅走荷蘭人改台灣為平安鎮,赤崁為承天府,熱蘭遮城為鄭氏居所,從此開始台灣城名出現。清康熙年間,台灣納入版圖,政治中心移至府城內,台灣城逐漸喪失軍事價值。沈葆楨建造億載金城亦曾破台灣城壁以其磚興建。日治時期,內城荷式建築全毀,幾經屢次修建成為今日的紀念館,光復後改名為安平古堡。目前僅存的斷垣殘壁,訴說著300餘年的歷史滄桑。

更多資料 請參考http://tour.tncg.gov.tw/historic/ht01_1.asp?highspot_sn=125

若有不滿意的地方可以告訴我喔!!!!!
參考: YAHOO
2009-04-25 3:20 am


收錄日期: 2021-04-20 16:39: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424000010KK07338&sort=N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