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小食與我們的飲食習慣及成長資料!!!

2009-04-24 3:54 am
求街頭小食與我們的飲食習慣及成長資料!!!急!!!!!!!!!!!!!!!!

回答 (3)

2009-04-24 4:01 am
✔ 最佳答案
香港街頭小吃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現時販賣街頭小吃的店鋪香港街頭小吃的發展源遠流長,從十九世紀開始,香港已開始有路邊攤檔,它們都是為了維持生計以及照顧社會低下層人士的飲食所需而出現的,至於街邊小吃攤檔則在1950至60年代初發展最為蓬勃,售賣的小吃種類繁多而且價格廉宜,因而深受歡迎,後因衛生問題被政府逐步驅除,這些路邊攤檔遂開始進入店舖內維持經營,雖然不再在路邊「推車仔」,但所出售的食物仍是街頭所售的小吃,因此極受歡迎。
香港街頭小吃的種類很多,例如雞蛋仔、碗仔翅、臭豆腐、生菜魚肉湯、魚蛋、砵仔糕、牛雜、格仔餅、炸魷魚鬚、串燒等等都屬此類,它們大多以紙袋或發泡膠盒盛載,而以竹簽或膠匙食用,即買即食,沒有任何餐桌等設備。從香港街頭小吃的特色與發展,可見香港人獨有的香港飲食文化特色。香港人除了平日生活節奏快捷、工作速度快以外,在飲食方面亦可顯出港人講求快速的心態,不但吃的要快速,連製作食物的也要快速,才能在社會生存,街頭小吃恰好顯示出這個特點。據《蘋果日報》於2002年8月8日的一篇報道所示,香港人每天便吃掉55噸,約375萬粒的魚蛋[1],數量驚人,足見香港人對街頭小吃的熱愛。
目錄 [隱藏]1 歷史發展2 特點3 學者分析4 參見5 參考書目6 參考資料
[編輯] 歷史發展街頭小吃在最初也是在街邊檔口先出現。街邊檔口的發展可謂源遠流長,早於1880年代已有街邊檔口的出現,它們日以繼夜做生意,而當時亦已有大牌檔的出現[2],大牌檔亦是在街頭擺賣的,是領有政府牌照而擁有比小販更大面積的擺賣地方[3],與小販有相似的地方,其後更開始有「為食街」的出現,所謂「為食街」是指一些熟食小販集中在一處地方售賣食物予低下層市民,而最早期的「為食街」位處中環士丹利街與嘉咸街交界,街內有多個售賣早、午、晚三餐及宵夜、糖水(甜湯)的熟食小販[4],50、60年代開始出現了大量小販售賣街頭小吃[5],至1970年代開始,政府為整頓市容,重新規劃城市,開始抑止街邊攤檔阻街情況[6],至1997年回歸後,政府因為路邊擺賣食物衍生衛生問題而大力打擊這些無牌小販,令街邊小販的數目驟然回落,至近年,小販數目已大不如前,但街頭小吃已不再只限於「街頭」,而開始進佔店舖繼續經營,小販開始進佔店鋪經營除了是因為政府大力打擊令它們無法繼續在街頭生存,同時亦因為1997年香港發生金融風暴,店舖租金大幅下降,令小販得以負擔鋪租,遂開始在店舖經營,而且越來越受歡迎,店舖越開越多[7],而且多會集中於一處經營,如旺角的花園街、油麻地的廟街等都有大量的街頭小吃出售,時至今日,香港人要吃街頭小吃,大多在這些店舖購買後即買即吃。

[編輯] 特點即買即吃,食物亦是即時可以弄好,迎合講求快捷方便、節省時間的香港人。食物是普遍利用紙袋、竹簽食用,都是吃完後即棄的。很多都不太健康。老香港流行的街頭小吃,如油炸粽、炸酥盒(即一種如墨盒狀的油器,內有蘿蔔絲[8])都含有大量脂肪。而「飛機欖」(即一些裝有三、四枚甘草或辣椒欖的小包[8])等則在醃製過程上用上大量糖或鹽。雖然近年香港提倡健康飲食,但在旺角街頭還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煎炸食物,(如煎釀三寶、炸魷魚鬚等)或高糖份的小吃(如雞蛋仔、格仔餅等),可見香港人以食為先的文化。
[編輯] 學者分析學者一般認為,街頭小食與與港人生活及香港社會有着密切的關係,是香港的通俗文化。學者白頌麒[5]指出香港街頭小食雖然不衛生,致使食客不舒服,但食客不會因此卻步,但會加緊留意當中的衛生,日後小心選擇,反映出食客十分熱愛街頭小食但不會盲目,而會自行進行觀察的飲食文化。此外,他亦指出從顧客多是數個人一起進食可見香港人愛跟三五知己一起進餐的飲食文化。

[編輯] 參見香港飲食文化小吃
2009-04-24 4:21 am
街頭小食是香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魚蛋、雞蛋仔、腸粉、碗仔翅、缽仔糕、狗仔粉、涼粉、豬紅、牛雜、薩琪瑪、龍鬚糖、脆麻花、蛋散都是很受歡迎的街頭小食。大部分街頭小食都是來自廣東,但也有少數來自其他省份,例如薩琪瑪是滿洲小吃。其他的鹹甜小吃也充滿傳統風味,有些更是香港特有的,如元朗的老婆餅和老公餅。客家人的茶粿則在離島地區比較受歡迎。車仔麵出現在1950年代,當時大陸內地難民湧入香港,謀生困難,所以湧現了流動攤販。流動攤販為了運輸方便,把所有廚具食物放在小小的木製手推車上,車仔麵因而得名。由於顧客可以隨意選擇麵條、配料、湯汁,而且價錢實惠,所以受到大眾歡迎。
大部分香港人都受街頭的小食文化文化影響。街頭小食為何會如此受香港人歡迎?除了其選擇多元化、美味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能配合香港人急速的生活步伐,連閒時逛街亦是「速戰速決」。因此街頭小食的「邊走邊吃」特色,既方便、又省時,自然取勝。而茶餐廳更是同學心目中代表香港獨特飲食文化之冠,除了因為其快捷外,更重要是它充滿香港地道的特色。例如港人獨創的「菠蘿油」、 「絲襪奶茶」、「鴛鴦」等,多元化的選擇中見創意,唯香港獨有,因此更能代表香港。
另一方面,可以反映香港速食文化的特色,就是進食速度。香港人可能為了節省時間去完成其它事務,故進食時偏快,甚至越吃越快,可見進食很多時候純粹為飽肚,不如西方人視「食」為享受。事實上,這種進食速度是極不健康的。正常情況下,一個人從開始進吃到飽肚的信號傳給大腦大約需要20分鐘,所以吃得太快,結果是吃得更多,身體裡儲存了過多的食物和熱量,亦會影響消化 和排泄、引起消化不良甚至胃痛等問題。吃飯的時候應該細嚼慢咽,享受美食的味道。

日常的飲食習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進食環境、時間、喜愛、習慣的菜色等均在健康中佔一要位,與我們的健康狀況有關係密切、 兩者不可分割。
參考: My interest and searching
2009-04-24 4:02 am
街頭小食係一種唔健康既食物,
平時我地在街邊盡量唔好買咁多街邊既小食.
食得太多呢d街頭小食既話,我地會容易生病和營養不良.


收錄日期: 2021-04-15 23:23: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423000051KK0151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