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應該是"蠟"吧?
絕大部分的水果和蔬菜,表面上都有一層薄薄的天然蠟質。這層蠟防止水果或蔬菜的水分蒸發,也使菌類很難在表面找到立足點。從樹上直接摘水果下來,可以清楚看到水果表面的果蠟,這可不是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工人清洗水果,除去表面的灰塵、微生物和農藥殘留時,也把絕大部分的蠟洗掉了。因此,水果會更快速流失水分,也更容易受菌類侵襲,看起來也沒那麼光鮮亮麗。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才發展出很多種不同的果蠟,替代天然的蠟質。
水果蠟不外乎是蜂蠟、棕櫚蠟、植樹蠟、蟲蠟或氧化的聚乙烯(H(CH2CH2)nH)。蜂蠟的來源當然是蜂巢,棕櫚蠟和植物蠟來自樹葉,蟲膠是印地安「膠蟲」分泌來保護卵的樹脂,聚乙烯是人工合成的塑膠材料,聚乙烯和高錳酸鉀(KMnO4)之類的化學物質作用後,會轉化成蠟質,附著在水果表面。
在高濕度的情況下,有時候蠟層會破裂,使水果表面有白白的痕跡。這種外觀雖然討厭,但吃起來並不會產生風險。你們可能會注意到,水果外層的蠟幾乎不可能洗掉,這是因為蠟並不溶於水。如果你有恐蠟症,且深深為此苦惱,除了削皮外沒有別的辦法。有人吃水果一定要削皮,因為他們害怕蠟裡面有殘留的殺蟲劑和殺菌劑。也有人反對削皮,因為他們認為果皮裡有很多營養素,削了皮就喪失了這些營養。事實上,削皮的重點在除去果皮上的微生物,而非殘留的農藥。不必擔心削皮後損失的營養素,如果你依照營養專家的建議,每天吃五到十份的水果,削皮後損失的營養是微不足道的。
每一個水果上面塗的蠟量都非常少,大概只有水果重量的千分之一。為了讓塗上去的蠟很薄,通常果蠟是調在一種由酒精和水混合的溶劑裡,再噴灑在水果上。溶劑蒸發後,水果表面就留下薄薄的一層蠟。為了保證蠟能均勻混合在溶劑裡,還用了很多化學物質,其中一種就是受媒體攻擊有致癌風險的 1,4-氧氮陸圜,它是一種乳化劑,讓蠟可以均勻分布。
究竟果蠟裡有多少 1,4-氧氮陸圜呢?一般是蠟溶液重量的 3% 到 4%。1,4-氧氮陸圜是揮發性物質,也就是說在噴蠟的過程裡,有些就揮發掉了。因此,殘留在水果表面的份量,大概是百萬分之一克(微克)左右。那麼身體吸收多少 1,4-氧氮陸圜呢?數量少到幾乎不可能度量出來。因為身體並不會消化吸收水果蠟(也就是說,絕大部分會原封不動的排出來),而 1,4-氧氮陸圜因為包在水果蠟裡,也會跟著排出。不僅如此,1,4-氧氮陸圜(它是一種胺類,是由氨衍生而來的有機化合物)本身也不是問題。它必須經過「亞硝化」的過程,變成 N-亞硝酸-1,4-氧氮陸圜才會產生問題。N-亞硝酸-1,4-氧氮陸圜才真的是致癌物。理論上,亞硝化過程可能在體內發生,但形成的 N-亞硝酸-1,4-氧氮陸圜,數量微乎其微。
蘋果本身也含有糠醛和甲醛,這都是已知的致癌物。但從來沒有人會認為吃蘋果會產生癌病,主要是因為這些東西在蘋果裡的量微乎其微,早就讓蘋果的類黃酮、維他命和纖維素推到一旁了,後面這些東西都對我們的健康有益。
大多數人在吃蘋果的時候習慣連皮一起吃掉,這是因為,蘋果皮確實含有豐富的營養。相比較果肉而言,有更強的抗氧化性,還能預防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但有時候人們也會存在疑惑,吃蘋果皮的時候感覺表面會有油狀和蠟感,那麼,這層蠟對身體到底有沒有危害性?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計國明確表示,這層蠟食不會對身體產生危害,大家不用過於擔心。
「蘋果皮上的蠟一般分為兩種」,何計國解釋道,一種是蘋果生長過程中形成的蠟,這是一種脂類成分,是在蘋果表面生成的植物保護層。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外界微生物、農藥等入侵果肉,起到保護作用﹔另一種則是人工加上去的果蠟。正是這種「人工果蠟」,讓不少人憂心。其實,它是一種古谷聚糖物質,多從螃蟹、貝殼等甲殼類動物中提取而來。何計國告訴記者,這種物質本身對身體並無害處,其作用主要是用來保鮮的,防止蘋果在長途運輸、長時間儲存中腐爛變質。
盡管蘋果皮中的蠟本身對身體無害,但如果你想帶皮吃,還是要洗干淨,因為這層「保護膜」可能含有農藥殘留物等有害物質。「用手沖洗、刷洗都能洗干淨」,何計國告訴記者,如果不放心的話,有兩個「妙招」可以試試。一是擠點牙膏揉碎後將其溶在水里,用這個水洗後再用清水沖洗干淨即可﹔二是把蘋果放進溫度適中的熱水里,蠟遇熱會融化,但水溫不可太高。
「不過,千萬不要泡洗」,何計國提醒道,將水果長時間泡在水里,可能導致農藥殘留物、微生物菌等有害物質滲入果肉里。不僅達不到清洗目的,還會「越洗越臟」,不利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