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急!!!!!15點!!!!!!

2009-04-18 7:42 pm
急求雲岡石窟的資科,
雲岡石窟有沒有洗手間?在那裏?
有沒有分出入口?
在那裏可買紀念品?
更新1:

最主要最告訴我 雲岡石窟有沒有洗手間?在那裏? 有沒有分出入口? 在那裏可買紀念品?

回答 (2)

2009-04-18 11:03 pm
在門口的售票處,有小賣部和洗手間;停車場也有洗手間;在石窟範圍內,只發現一個洗手間,也是近入口的唯一一座四層高的古樓,面向古樓向右行就是洗手間了。



2009-04-18 15:07:45 補充:
入口有一個,出口有兩個,其中一個出口在入口旁邊。
2009-04-18 7:47 pm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主要是在北魏文成帝(西元460年)時,由曇曜禪師來主持興建,直到北魏遷都洛陽(494年)為止。雲岡石窟東西綿延約一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有四十五個,還有其他小型洞窟,共計一千一百多個佛龕,大小造像五萬一千餘尊,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石窟群之一。



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原為我國東北遊牧民族,建立王朝後,於(398年)遷都平城(今大同市)。平城是北魏時期政治、軍事、文化和宗教中心。北魏皇室大多信奉佛教,但在太武帝時,因聽信於崔浩及道士寇謙之,於太平真君七年(446年) 下詔滅佛,使佛教經歷空前浩劫,是我國第一次法難。文成帝繼位後,立即下令恢復佛教,迎請曇曜禪師為沙門統。並接納曇曜禪師提議,在雲岡開鑿五所石窟,令佛法久住世間。開鑿雲岡石窟目的,一為皇室祈福,造五窟的功德迴向北魏歷來五位皇帝;一為弘揚佛教,佛教是北魏的國教,有安定民心功能。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西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整個石窟開鑿完成大致分成三期。



雲岡石窟的初期:開鑿於北魏文成帝時期(460--465年),即現今雲岡石窟編號中的第十六到二十窟,俗稱「曇曜五窟」。石窟形制:平面作馬蹄形,穹隆頂的大像窟,前開拱門,門上方開明窗,窟內雕一尊大佛像,形體雄偉高大,莊嚴肅穆。造像題材以三世佛為主。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薄,具有渾厚、雄健的西域風格和北魏遊牧民族粗獷、純樸的特質,如二十窟就是著名的露天大佛,面相豐圓寬肩挺胸,結跏趺坐,一幅莊嚴碩健之美,令人肅然起敬。




雲岡石窟的中期:開鑿於孝文帝主政到遷都洛陽前約(465~494年),是雲岡開窟造像最興盛的時期,主要洞窟:7、8,9、10,5、6,1、2,11、12、13,等窟。造像題材以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佛為主,也有釋迦多寶佛並坐像。此期石窟造像民族化色彩濃厚,石窟形制:平面多為方形,具有前、後室的佛殿窟和塔廟窟。雕刻手法愈臻純熟。佛菩薩像的相貌清秀,豐圓適中,表情溫和恬靜。佛像的服飾是北魏時期流行的褻衣博帶式,衣紋呈明顯階梯式,兩袖寬大,胸襟打結,雙帶適垂。菩薩像戴花鬘冠身披帔帛,長裙下擺飛揚,衣紋流暢勁健。



雲岡石窟的後期:大致是開鑿在孝文帝遷都洛陽後至北魏亡,約(494~524年)。遷都後,北魏的政治、文化、軍事重心雖南移,但平城仍為北方佛教重鎮。此時期石窟以小龕為主,自東迄西偏布崖面,主要分布在二十窟以西小窟,第4、14、15及11窟以西小窟等。佛菩薩面相清瘦,眉目清秀,長頸削肩,神采飄逸的神情,是為「秀骨清像」特微。佛像褒衣博帶式佛裝,衣紋繁復重疊。菩薩亦為清瘦型,上身短衫,帔帛交叉於胸腹間,長裙下擺向外飛揚呈鋸齒狀。



雲岡石窟的造像,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消融與轉化,而形成的“雲岡造像風格”, 並影響北魏時期全國各地的造像,創造出輝煌的中國佛教藝術成就。


收錄日期: 2021-04-27 14:32: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418000051KK0061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